环太湖果品加快调优
作为推进果品产业调整发展的开局之年,吴中区今年新发展果品面积共667亩,引进大果型樱桃、蓝莓等26个新品,“试水”生物制剂保鲜杨梅——
坐拥全市80%的山体,常年受太湖水汽滋养,得天独厚的气候小环境造就了吴中区“花果之乡”的美誉。据统计,果品销售约占东、西山农民年收入的40%。为加快果品产业调整步伐,去年9月,吴中区制定了三年发展计划。转眼一年过去,环太湖果品产业调得怎样?当地农民又得到了哪些实惠?在日前召开的全区果品产业调整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东山、西山两地分别交流了产业调整的进展情况。
枇杷、杨梅“身价”涨了近两成
眼看天气越来越凉爽,东山果农袁定珠终于放下心来。“今年夏天高温天特别多,经常要上山去浇水,就怕热坏了自家的果树”,袁定珠说,老祖宗留下的这份产业,现在可成了“摇钱树”,赚头一年比一年好。
袁定珠告诉记者,她家有50多棵枇杷树,绝大多数已进入盛产期,去年产量约800公斤,卖了3万元不到;而今年产量约750公斤,卖了3.8万元左右。
在吴中区环太湖,像袁定珠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据统计,去冬今春,东山、金庭、光福三镇新发展果品面积667亩,总面积达63110亩。枇杷、杨梅产量虽然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而减产,但总产值不降反升,达9177万元,同比增长4.9%,枇杷平均价格为33.1元/公斤,杨梅为15.7元/公斤,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8.3%、19.98%。
随着环太湖旅游的升温,枇杷、杨梅已从普通的农产品“变身”为旅游产品,“身价”不断上扬。为进一步提高果品产业化层次,提升附加值,吴中区成立了“苏州市吴中区洞庭果业协会”,统一包装,使用江苏省著名商标——“太湖绿”品牌。在枇杷、杨梅上市前夕,吴中区连续组织举办了首届枇杷节和首届杨梅节,打响了环太湖果品的品牌知名度。
为扩大销售,东山在碧螺景区果品交易市场内建立合作联社营销窗口300余平方米,建设果品储藏冷库200平方米,开辟农副产品展示区,组织3名专业人员开展营销工作;西山建立合作联社营销窗口100平方米,并配备了2名专业人员开展营销工作。同时,吴中区相关部门还组织了省内外20余家旅行社举行“观果园、尝果品、游景点、吃农家菜”等系列旅游踩线活动。
26个果品“新贵”丰富市场供应
七八月份正值东、西山传统水果空当期,枇杷杨梅刚下市,橘子板栗还没上市,看不到鲜果让不少游客心生遗憾。在一年的果品产业调整中,引育新品、以果促旅、以旅助果成为当地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在西山甪里梨云生态园,近200亩翠冠梨今年迎来首轮丰收。该生态园位于衙甪里村,过去是纯柑橘区和水田作物区,加上地理位置偏僻,当地农民收入一直偏低。通过土地流转,衙甪里村把106户农户的200亩水田资源整合为一片果园,成立甪里梨云生态园专业合作社,依托周边景点发展观光采摘。翠冠梨口感非常好,亩均效益可达12000元,与枇杷不相上下。甪里梨云生态园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2011年预计达400亩。除了“填当补缺”的果品以外,东、西山还选育了冠玉枇杷、“浪荡子”杨梅,引进了水晶杨梅、东魁杨梅等新面孔,以延长果品的上市周期。
目前,东山、西山都已建成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重点繁育枇杷、杨梅、桃等果品种苗;已引进大果型脆皮金橘、大果型樱桃、蓝莓等26个新品,有效丰富了果品市场供应。
“试水”保鲜技术 破解销售难题
杨梅上市季节大多处在梅雨季,上市周期短,极易腐烂变质,更不易保存,往往当天卖不掉就报废了。
如何让外地人也能吃到新鲜可口的洞庭杨梅,同时延长其上市周期?相关合作社、企业与地方政府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今年杨梅上市期,吴侬茶果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宋甫林购买了自动制氮机和冲氮机,尝试用干冰、氮气结合的办法保鲜。据宋甫林介绍,收购来的杨梅首先要放在冷库里预冷4到5小时,使杨梅温度降至5度,然后装箱、套袋,将袋里的空气抽出再充入氮气,以减缓氧化,效果非常理想,合作社接了不少发往北京、上海的订单。
此外,东山农服中心今年还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试水”生物制剂保鲜杨梅,在常温下能使杨梅保鲜期延长2天;西山大福外贸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气调包装保鲜办法,将新鲜的枇杷冷藏数月,不仅质量不降价格反而增了2倍。(顾玲)
坐拥全市80%的山体,常年受太湖水汽滋养,得天独厚的气候小环境造就了吴中区“花果之乡”的美誉。据统计,果品销售约占东、西山农民年收入的40%。为加快果品产业调整步伐,去年9月,吴中区制定了三年发展计划。转眼一年过去,环太湖果品产业调得怎样?当地农民又得到了哪些实惠?在日前召开的全区果品产业调整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东山、西山两地分别交流了产业调整的进展情况。
枇杷、杨梅“身价”涨了近两成
眼看天气越来越凉爽,东山果农袁定珠终于放下心来。“今年夏天高温天特别多,经常要上山去浇水,就怕热坏了自家的果树”,袁定珠说,老祖宗留下的这份产业,现在可成了“摇钱树”,赚头一年比一年好。
袁定珠告诉记者,她家有50多棵枇杷树,绝大多数已进入盛产期,去年产量约800公斤,卖了3万元不到;而今年产量约750公斤,卖了3.8万元左右。
在吴中区环太湖,像袁定珠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据统计,去冬今春,东山、金庭、光福三镇新发展果品面积667亩,总面积达63110亩。枇杷、杨梅产量虽然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而减产,但总产值不降反升,达9177万元,同比增长4.9%,枇杷平均价格为33.1元/公斤,杨梅为15.7元/公斤,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8.3%、19.98%。
随着环太湖旅游的升温,枇杷、杨梅已从普通的农产品“变身”为旅游产品,“身价”不断上扬。为进一步提高果品产业化层次,提升附加值,吴中区成立了“苏州市吴中区洞庭果业协会”,统一包装,使用江苏省著名商标——“太湖绿”品牌。在枇杷、杨梅上市前夕,吴中区连续组织举办了首届枇杷节和首届杨梅节,打响了环太湖果品的品牌知名度。
为扩大销售,东山在碧螺景区果品交易市场内建立合作联社营销窗口300余平方米,建设果品储藏冷库200平方米,开辟农副产品展示区,组织3名专业人员开展营销工作;西山建立合作联社营销窗口100平方米,并配备了2名专业人员开展营销工作。同时,吴中区相关部门还组织了省内外20余家旅行社举行“观果园、尝果品、游景点、吃农家菜”等系列旅游踩线活动。
26个果品“新贵”丰富市场供应
七八月份正值东、西山传统水果空当期,枇杷杨梅刚下市,橘子板栗还没上市,看不到鲜果让不少游客心生遗憾。在一年的果品产业调整中,引育新品、以果促旅、以旅助果成为当地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在西山甪里梨云生态园,近200亩翠冠梨今年迎来首轮丰收。该生态园位于衙甪里村,过去是纯柑橘区和水田作物区,加上地理位置偏僻,当地农民收入一直偏低。通过土地流转,衙甪里村把106户农户的200亩水田资源整合为一片果园,成立甪里梨云生态园专业合作社,依托周边景点发展观光采摘。翠冠梨口感非常好,亩均效益可达12000元,与枇杷不相上下。甪里梨云生态园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2011年预计达400亩。除了“填当补缺”的果品以外,东、西山还选育了冠玉枇杷、“浪荡子”杨梅,引进了水晶杨梅、东魁杨梅等新面孔,以延长果品的上市周期。
目前,东山、西山都已建成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重点繁育枇杷、杨梅、桃等果品种苗;已引进大果型脆皮金橘、大果型樱桃、蓝莓等26个新品,有效丰富了果品市场供应。
“试水”保鲜技术 破解销售难题
杨梅上市季节大多处在梅雨季,上市周期短,极易腐烂变质,更不易保存,往往当天卖不掉就报废了。
如何让外地人也能吃到新鲜可口的洞庭杨梅,同时延长其上市周期?相关合作社、企业与地方政府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今年杨梅上市期,吴侬茶果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宋甫林购买了自动制氮机和冲氮机,尝试用干冰、氮气结合的办法保鲜。据宋甫林介绍,收购来的杨梅首先要放在冷库里预冷4到5小时,使杨梅温度降至5度,然后装箱、套袋,将袋里的空气抽出再充入氮气,以减缓氧化,效果非常理想,合作社接了不少发往北京、上海的订单。
此外,东山农服中心今年还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试水”生物制剂保鲜杨梅,在常温下能使杨梅保鲜期延长2天;西山大福外贸食品有限公司采用气调包装保鲜办法,将新鲜的枇杷冷藏数月,不仅质量不降价格反而增了2倍。(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