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胡柚:从山乡野果到水果之王的蝶变之路
一时间“常山柚贵”。北京展销会上一吨常山胡柚,3元1公斤价格,不到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在上海展销时,一只胡柚卖2元,1000公斤鲜果半天就告罄;本地柚农只能对远道而来的客商笑叹:“对不起,没货了!”“中国常山胡柚之乡”在全国开始小有名气,常山县委书记也始有“胡柚书记”的昵称。
然而,“小名气”碰到“大名气”,一下就显出了差距。1995年秋,第五任县委书记钱国女去上海出差,在超市里被一摊美国西柚吸引住了:一公斤要卖76元,是常山胡柚价格的20多倍。这西柚,外型和肉质与常山胡柚难分高低,但人家因为有商标,有名气,有龙头企业来经营,所以效益倍增。受此启发,常山在全国注册了“常山胡柚”商标,组织实施常山胡柚系列地方标准,组建常山县胡柚集团公司,把它作为带动农民发展胡柚的农业龙头企业。这样,柚农挂牌卖柚,常山胡柚更吃香了。
1998年,接力棒交到第六任县委书记雷长林手上,他看到部分柚农因前几年市场俏销,见利忘“优”,导致胡柚品种良莠不分,果实品质下降。对此,他对症下药抓质量体系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发动全县胡柚种植户搞胡柚质量评比,品质最优者不仅可得万元大奖,还被邀请到县电视台介绍经验。这使不少柚农都一改以往“价廉客多”的老观念,纷纷改良品种、淘汰杂柚。牌子打响,销路大开,常山胡柚成了当年国内市场唯一不掉价的水果,仅价格攀升一项,就为柚农增加2000多万元收入。
创新支撑持续发展
进入新千年,创新成为胡柚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2000年3月,上任伊始的县委书记黄锦朝开始对胡柚品质进行全面改良:胡柚“三疏二改”新技术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水果产品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胡柚戴上了原产地域产品的“护身符”;开展第二轮良种选育,培养胡柚“种子选手”;与中国农科院开展科研攻关,开拓柚果加工项目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常山胡柚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果实酸度和贮藏期枯水率大幅下降的同时,优质果比例从原来的50%提高到85%以上,特级果比例也越过50%,不少柚农的胡柚还长在树上,客商的订单就来了。
2005年6月,金运成接任常山县委书记,他开始对胡柚管理“动了刀子”。过去家家种胡柚,各念各的管理经的情况下,胡柚质量的确难有保证。为此,常山实施胡柚“三联三增”产销协作新机制,即农业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联市场,达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用金运成的话说,这是让龙头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胡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建立万亩胡柚出口基地,凡自愿加入基地的柚农,必须按欧盟标准生产胡柚。经检测,全县2.6万亩实施“三联三增”生产模式的胡柚糖度比非挂联基地胡柚糖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常山胡柚不仅走进国务院宴会成为招待水果,也卖到了海外。如今,全县出口到欧盟、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胡柚已超过1万吨。
文经联动,展开胡柚产业腾飞第二翼。在常山,柚、石文化源源流长,享誉海内外,以金运成为书记的新一届常山县委适时提出“柚都石城”品牌,给胡柚产业注入了文化活力。常山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柚、石文化节。柚农说,文化节充当了“月老”,节上走一遭,说不定机遇就在你眼前。特色文化与胡柚经济一联动,常山胡柚蜚声海内外,并将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餐桌,柚农则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