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水洋杨梅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白水洋镇是“浙江杨梅之乡”,“东魁”杨梅是我市的一张“金名片”。该镇杨梅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在全省均居前列,逐渐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依托这一独特资源,进一步拉长杨梅产业链,推动农家乐、采摘游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全镇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是助推该镇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发展现状。
1.杨梅栽培历史悠久,产业初具规模。
世界杨梅出中国,中国杨梅数浙江,浙江东魁杨梅看临海白水洋。“临海杨梅”先后获省市各种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等称号,还被农业部评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远销海外。白水洋镇的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镇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其中东魁杨梅2.8万多亩,2009年的产量约为1.6万多吨,产值1.6亿元。早在2001年11月,白水洋镇就被省林特局命名为“浙江杨梅之乡”。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对杨梅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并于今年举办了2009临海(白水洋)首届东魁杨梅节,进一步扩大了白水洋杨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经济效益可观,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白水洋镇党委、政府对杨梅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兴农之路,积极实施“兴林富农”战略,成立产业协会,加强对杨梅产业科学管理,统防统治,使杨梅产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促使杨梅成为白水洋农户的黄金果、致富果。该镇现有杨梅专业合作社15家,带动种植农户1.8万多户,通过倡导绿色杨梅、生态杨梅、品牌杨梅,促进杨梅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杨梅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该镇杨梅产业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去年,东魁杨梅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被被评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成为临海农业特色名片之一。
二、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优越。
白水洋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628.6毫米,年平均日照1866.4小时。空气质量符合国家1级标准,地质条件良好。这些自然条件适合应杨梅的生长,也为该镇进一步扩大杨梅种植面积,提升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2.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白水洋镇党委、政府一直将杨梅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上争取优惠政策,对下狠抓基地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近几年来,白水洋镇新发展杨梅基地万余亩,杨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该镇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杨梅产业建设,到龙头加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难题。
3.杨梅专业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2002年10月,白水洋建立了第一家杨梅产业合作社——上游杨梅产业合作社,注册商标为“上游”牌杨梅王,现有栽培面积已达11000亩,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2000亩,已发展为一个集杨梅栽培、收购、加工、外销等一条龙产销模式的合作社。如今,全镇的杨梅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5家,带动种植农户1.8万多户,通过对成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以市场为导向,降低了农户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4.自然人文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杨梅文化旅游条件基本成熟。白水洋镇山水灵秀,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沙狮子”的发祥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浙江省级中心镇、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杨梅之乡和省级生态镇。结合这些资源,可以带动杨梅文化旅游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较少,区域布局不合理。
该镇现有3.3万亩杨梅,其中东魁杨梅2.8万多亩,还有土梅等其他品种的杨梅种植,主要分布在界岭、龙泉、黄坦片一带。这些土梅品种老化、品质较低,高接换种步伐缓慢,无市场竞争力,难以实现农民致富目标。而东魁杨梅又大多集中在6月20日至7月1日的十来天时间上市,如此杨梅大批量集中上市,对市场冲击很大,容易导致产品滞销。而杨梅容易变质,不易贮运,也不利于市场的拓展。
2.品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该镇已有15家杨梅合作社,但合作社各自打品牌,缺乏拳头品牌,不能形成对外整体形象,形不成开拓市场的合力。白水洋镇作为“浙江省杨梅之乡”的品牌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各合作社的发展也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
3.产业化程度低亟待进一步提升。
现有的15家杨梅产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标准化生产,但所涵盖的农户数、种植规模普及面不高。合作社社员之外的梅农,从生产到销售还是单家独户为主,生产经营不统一,缺乏明显有效的约束力。几家合作社各自都为自身利益考虑,技术、信息等相互保守,缺乏有效的整合能力,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4.竞争白热化使得杨梅销售形势趋于严峻。
据统计,2004年临海杨梅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产量11.9万吨,而且增产速度很快。此外,邻近的仙居县近年来杨梅产业发展迅速,对该镇杨梅销售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5.杨梅深加工尚未形成,产业链延伸不够。
白水洋杨梅产量大,市场营销以鲜果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杨梅深加工才刚刚起步。杨梅果实极不耐储运,保鲜难度大,在常温条件下,果实保质仅7小时左右,如何有效突破杨梅保鲜技术难题,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建议。
1.提高统一认识,加强扶持力度。
根据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白水洋镇党委、政府应积极争取台州、临海各级领导的重视,制定杨梅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把杨梅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快杨梅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杨梅的生产规模,促进品种优化。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杨梅产业,将杨梅产业打造成白水洋镇的一张“金名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杨梅专业合作社、果品产销协会等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紧密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桥梁、纽带。
2.加强科技投入,全面实施科技兴梅。
一是通过高接换种改造本地杨梅,优胜劣汰,奠定产业基础;二是全面培训梅农,兴起科学培管高潮,使每户有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剪枝整形、培土施肥、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大小年控制、成熟采摘、商品处理、贮藏运输等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三是调整品种结构,按照特早、特迟、特大、特红、特乌、特甜的要求引进新品种,使白水洋镇杨梅上市期延长,提高经济效益;四是破解贮藏、运输难题,杨梅鲜果贮藏、运输技术难题亟待破解,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五是加快杨梅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深加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一、发展现状。
1.杨梅栽培历史悠久,产业初具规模。
世界杨梅出中国,中国杨梅数浙江,浙江东魁杨梅看临海白水洋。“临海杨梅”先后获省市各种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等称号,还被农业部评为绿色无公害产品,远销海外。白水洋镇的杨梅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镇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其中东魁杨梅2.8万多亩,2009年的产量约为1.6万多吨,产值1.6亿元。早在2001年11月,白水洋镇就被省林特局命名为“浙江杨梅之乡”。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对杨梅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并于今年举办了2009临海(白水洋)首届东魁杨梅节,进一步扩大了白水洋杨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经济效益可观,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白水洋镇党委、政府对杨梅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兴农之路,积极实施“兴林富农”战略,成立产业协会,加强对杨梅产业科学管理,统防统治,使杨梅产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促使杨梅成为白水洋农户的黄金果、致富果。该镇现有杨梅专业合作社15家,带动种植农户1.8万多户,通过倡导绿色杨梅、生态杨梅、品牌杨梅,促进杨梅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杨梅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该镇杨梅产业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去年,东魁杨梅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被被评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成为临海农业特色名片之一。
二、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优越。
白水洋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628.6毫米,年平均日照1866.4小时。空气质量符合国家1级标准,地质条件良好。这些自然条件适合应杨梅的生长,也为该镇进一步扩大杨梅种植面积,提升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2.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白水洋镇党委、政府一直将杨梅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上争取优惠政策,对下狠抓基地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近几年来,白水洋镇新发展杨梅基地万余亩,杨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该镇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杨梅产业建设,到龙头加工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难题。
3.杨梅专业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2002年10月,白水洋建立了第一家杨梅产业合作社——上游杨梅产业合作社,注册商标为“上游”牌杨梅王,现有栽培面积已达11000亩,其中无公害生产基地2000亩,已发展为一个集杨梅栽培、收购、加工、外销等一条龙产销模式的合作社。如今,全镇的杨梅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5家,带动种植农户1.8万多户,通过对成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以市场为导向,降低了农户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4.自然人文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杨梅文化旅游条件基本成熟。白水洋镇山水灵秀,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沙狮子”的发祥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地、浙江省级中心镇、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杨梅之乡和省级生态镇。结合这些资源,可以带动杨梅文化旅游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较少,区域布局不合理。
该镇现有3.3万亩杨梅,其中东魁杨梅2.8万多亩,还有土梅等其他品种的杨梅种植,主要分布在界岭、龙泉、黄坦片一带。这些土梅品种老化、品质较低,高接换种步伐缓慢,无市场竞争力,难以实现农民致富目标。而东魁杨梅又大多集中在6月20日至7月1日的十来天时间上市,如此杨梅大批量集中上市,对市场冲击很大,容易导致产品滞销。而杨梅容易变质,不易贮运,也不利于市场的拓展。
2.品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该镇已有15家杨梅合作社,但合作社各自打品牌,缺乏拳头品牌,不能形成对外整体形象,形不成开拓市场的合力。白水洋镇作为“浙江省杨梅之乡”的品牌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各合作社的发展也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
3.产业化程度低亟待进一步提升。
现有的15家杨梅产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标准化生产,但所涵盖的农户数、种植规模普及面不高。合作社社员之外的梅农,从生产到销售还是单家独户为主,生产经营不统一,缺乏明显有效的约束力。几家合作社各自都为自身利益考虑,技术、信息等相互保守,缺乏有效的整合能力,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4.竞争白热化使得杨梅销售形势趋于严峻。
据统计,2004年临海杨梅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产量11.9万吨,而且增产速度很快。此外,邻近的仙居县近年来杨梅产业发展迅速,对该镇杨梅销售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5.杨梅深加工尚未形成,产业链延伸不够。
白水洋杨梅产量大,市场营销以鲜果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杨梅深加工才刚刚起步。杨梅果实极不耐储运,保鲜难度大,在常温条件下,果实保质仅7小时左右,如何有效突破杨梅保鲜技术难题,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发展建议。
1.提高统一认识,加强扶持力度。
根据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白水洋镇党委、政府应积极争取台州、临海各级领导的重视,制定杨梅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把杨梅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快杨梅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杨梅的生产规模,促进品种优化。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杨梅产业,将杨梅产业打造成白水洋镇的一张“金名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杨梅专业合作社、果品产销协会等中介组织,使之成为紧密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桥梁、纽带。
2.加强科技投入,全面实施科技兴梅。
一是通过高接换种改造本地杨梅,优胜劣汰,奠定产业基础;二是全面培训梅农,兴起科学培管高潮,使每户有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剪枝整形、培土施肥、疏花疏果、保花保果、大小年控制、成熟采摘、商品处理、贮藏运输等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三是调整品种结构,按照特早、特迟、特大、特红、特乌、特甜的要求引进新品种,使白水洋镇杨梅上市期延长,提高经济效益;四是破解贮藏、运输难题,杨梅鲜果贮藏、运输技术难题亟待破解,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五是加快杨梅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深加工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