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白领变新农民 打工两年不如种地一年
沈忠良:出租农机一年也能赚四五万
沈忠良是松江区叶榭镇金家村的村民,既是村里农机合作社的社长,又是经营了166亩农田的种田大户。机农结合的新机制,不仅让他能够多一笔收入,也给周边农场主带来帮助。
2005年,沈忠良承包了50亩土地,2006年增加到80亩,2007年开展家庭农场后,一下子增加到140亩,今年又多了20余亩地。但他告诉记者,打理这些土地一个人足够了,顶多农忙时叫上一两个帮工。“我老婆有一半的时间还在针织厂里上班,农忙时再请假回来帮忙,平时农田管理一个人足够了。”就像现在这个时候,他一直忙着的是农机保养和维修。
“下个月就要开始水稻耕种了,插秧机等农机派上大用场,从3月开始,我们合作社就开始保养、维修农机,还要多添置几部新机器。”沈忠良告诉记者,农民喜欢赶早干活,每天早上6点多,社员们就已经集中在机库里工作,中午11点多也就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了。“我们基本都是50岁开外了,工作一整天挺辛苦,所以下午在自家农田里看看就结束了,毕竟现在不是忙时。”他说,做了一辈子的农民,既有农忙时从早忙到晚的辛苦,也有农闲时的自由。“但相比在外打工,我喜欢这份自由。”
和普通家庭农场相比,机农结合机制下的老沈还有一笔收入出租农机。去年秋收,他每天开着自家农机去帮农户们收割稻谷。以前他家有一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收割机只要开工正常,一个农忙季节没有1000亩田“喂不饱”,可他自己承包的土地只有100多亩,机农结合后,让他和周边农场主都尝到甜头,一年下来出租农机的收入也有四五万元。
问题
老龄化严重,三个农民200岁
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主要劳动力是年过七十的老人。在沪郊的部分农村里,三个农民加起来有200岁的现象并不少见。农村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是不少郊区都要面对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一户农户拥有地少则两三亩,多则七八亩,大多数农户耕种的面积规模偏小,虽然国家免征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但随着农业成本上升,一旦除去自家的口粮,实际卖粮收入只能满足日常家用。加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长此以往,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土地被浪费了。”为此,松江区曾经建立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将农民种植的承包田以不同方式入了合作社,但由于其经营模式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收益并不高,直接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
记者在奉贤、金山、浦东等多个郊区看到,70岁以上的老人竟成了主要劳动力。在金山的一家蔬菜生产合作社里,除了社长和部分管理人员在50岁上下,其他在蔬菜大棚里劳作的一线农民都已经年过七十了。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他们贪图人工费便宜而找老人,实在是招不到青壮年。“只要不是在外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下田劳作既辛苦收入又少,现在我们除了找老人做些采摘蔬菜、看守大棚的工作,还不得不从云南等地找农民过来,但终究还是劳动力缺乏。”
面对严峻的形势,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忧:“20年以后,上海还能有谁来种地?”
沈忠良是松江区叶榭镇金家村的村民,既是村里农机合作社的社长,又是经营了166亩农田的种田大户。机农结合的新机制,不仅让他能够多一笔收入,也给周边农场主带来帮助。
2005年,沈忠良承包了50亩土地,2006年增加到80亩,2007年开展家庭农场后,一下子增加到140亩,今年又多了20余亩地。但他告诉记者,打理这些土地一个人足够了,顶多农忙时叫上一两个帮工。“我老婆有一半的时间还在针织厂里上班,农忙时再请假回来帮忙,平时农田管理一个人足够了。”就像现在这个时候,他一直忙着的是农机保养和维修。
“下个月就要开始水稻耕种了,插秧机等农机派上大用场,从3月开始,我们合作社就开始保养、维修农机,还要多添置几部新机器。”沈忠良告诉记者,农民喜欢赶早干活,每天早上6点多,社员们就已经集中在机库里工作,中午11点多也就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了。“我们基本都是50岁开外了,工作一整天挺辛苦,所以下午在自家农田里看看就结束了,毕竟现在不是忙时。”他说,做了一辈子的农民,既有农忙时从早忙到晚的辛苦,也有农闲时的自由。“但相比在外打工,我喜欢这份自由。”
和普通家庭农场相比,机农结合机制下的老沈还有一笔收入出租农机。去年秋收,他每天开着自家农机去帮农户们收割稻谷。以前他家有一台收割机和两台拖拉机,收割机只要开工正常,一个农忙季节没有1000亩田“喂不饱”,可他自己承包的土地只有100多亩,机农结合后,让他和周边农场主都尝到甜头,一年下来出租农机的收入也有四五万元。
问题
老龄化严重,三个农民200岁
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主要劳动力是年过七十的老人。在沪郊的部分农村里,三个农民加起来有200岁的现象并不少见。农村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是不少郊区都要面对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般一户农户拥有地少则两三亩,多则七八亩,大多数农户耕种的面积规模偏小,虽然国家免征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但随着农业成本上升,一旦除去自家的口粮,实际卖粮收入只能满足日常家用。加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长此以往,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土地被浪费了。”为此,松江区曾经建立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将农民种植的承包田以不同方式入了合作社,但由于其经营模式存在不确定性,经济收益并不高,直接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
记者在奉贤、金山、浦东等多个郊区看到,70岁以上的老人竟成了主要劳动力。在金山的一家蔬菜生产合作社里,除了社长和部分管理人员在50岁上下,其他在蔬菜大棚里劳作的一线农民都已经年过七十了。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他们贪图人工费便宜而找老人,实在是招不到青壮年。“只要不是在外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农村,下田劳作既辛苦收入又少,现在我们除了找老人做些采摘蔬菜、看守大棚的工作,还不得不从云南等地找农民过来,但终究还是劳动力缺乏。”
面对严峻的形势,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忧:“20年以后,上海还能有谁来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