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行情变脸快 优质果价稳收益高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6票  浏览5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9月28日 13:39
  □本报记者 蒋静
  
  中秋过后,西瓜、桃子、李子、梨子、葡萄等夏令水果均已完成采摘。从整体上看,今年水果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上涨幅度小的,多是因为生产成本的上涨,而那些涨幅大的水果,则主要是因为灾害性天气导致减产,因而打破了供求平衡。西瓜则遭受“膨大剂”事件的巨大影响,价格呈现出巨幅波动,不少瓜农因此以亏损收市。
  
  “做水果太难,气候因素和市场行情的冲击经常轮着来,我们简直在受夹板气。”9月17日,资阳市雁江区祥符镇西瓜种植业协会会长童志超谈起今年的行情就叫苦:产量高了售价低,售价高的时候多半是产量低,看着钱赚不到。
  
  由于主要种植早熟品种,今年该协会的8000余亩西瓜并未受到“膨大剂”风波太大的影响。但童志超一算账,还是有点郁闷:今年每斤西瓜的批发价比去年涨了1毛钱,但受气候影响,亩产量仅有4000斤,比去年减少1千斤左右,而每亩投入又增加了200元左右。“算起来,农户每亩的利润减少了300元左右。”童志超表示,今年瓜农的收入有点“惨淡”:“这还是有协会撑腰。散户或者是那些做中熟品种的,更恼火。”
  
  在德阳包地种瓜的梅小军表示,因为德阳的瓜要比成都提前几天成熟,膨大剂风波出来前就卖了头批瓜,当时卖1.5元/斤,没几天就跌到几毛钱,因此,今年他50亩瓜目前只小赚了4万,“如果以去年的行情来看,赚15万以上都是常理之中”。
  
  虽然进入8月之后,因持续高温,本地瓜市销售一片火爆,但由于受到外省瓜的冲击,本地瓜市呈现量增价降的局面,这也让大部分种植业主最终未能逆转前期局面,出现小亏损。
  
  能成功扛住“膨大剂”事件的冲击,童志超总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协会几年前就全面引进了西瓜早熟品种,产品比普通的品种要提前一到两个月上市。今年,该协会的西瓜在风波到来的几天前已经上市,打响头炮之后争取到了市场的信任;其次得益于协会多年来重视标准化的用药用肥管理,过硬的品质已经树立了较好的口碑。
  
  近两年来,葡萄售价一直在高位运行。彭山万亩葡萄基地的金果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志明表示,尽管今年生产成本增加,但得益于亩产量的提高和生态种植带来的售价提升,园内葡萄的亩收入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约增加了2000元。
  
  德阳罗江五星水果专业合作社主产黄金梨,理事长程德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种植的1500多亩金花梨售价为每斤1.2元,比去年的价格高4毛左右,加上科学管理带来的产量增幅,扣除投入增支,亩增收也在2000元左右。
  
  李子的遭遇特别具有代表性。今年,我省多地李子树在开花时节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结果率普遍偏低。严重减产导致供求平衡打破,今年李子的批发和零售价格是去年的两倍。筠连县的“春风李”的售价更是从去年的每斤3元,涨到了今年的十多二十元一斤,这使得种植户略有增收。
  
  成都绿锦果业公司长期经营中高端水果销售业务,经理匡旭告诉记者,公司经营着多种省内产水果,售价在10元/斤以上,销量和价格基本稳定。
  
  其实膨大剂事件折射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中高端水果稳定的高收益,正印证了匡旭的观点:果农只有积极改良品种,加大技术投入,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相对多变的市场,获取较高利润。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