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褚橙庄园 果农回忆十年前场景称卖橙子疯了
黄灿灿的橙子,这是果农们收获的季节。
云南网讯(记者 张成 摄影报道)41岁的黄贵荣背着满满一箩筐褚橙从山坡爬上来,气喘吁吁地把摘得果子放在了路边的集中放置点上。这里已经摆放了六七筐果农们摘来的褚橙。“再摘一筐,就回家吃饭了。”黄贵荣笑着和记者说。
在褚橙上市的这几天,果农们迎来了这一年中最忙的几个时间段。“五月份,给果树修剪会忙一点。八月份,要注意天气的变化。”而十一月,两千多亩褚橙庄园的果树上开始挂上黄灿灿的橙子,这是果农们收获的季节。
果农正在收橙子
中午刚过,黄贵荣收起箩筐,带着记者往自己家里走,沿路和记者说着跟褚时健种橙子以来的种种感受,“以前还没有跟着褚老板干得时候,每年种玉米能有个一两万的收入,现在家里两个人,到年底净收入都能有个五六万了。”收入的改变最为直观,也让黄贵荣毅然决然的在这块十年前还是荒芜的河谷山地一干就是九年。
跟着褚时健从荒山干起来的王学堂算是果园的“老员工”了,2003年7月,带着热情,他跟着褚时健干起了褚橙种植,如今拥有不错的专业知识让他成了管理上千亩橙园的“作业长”,这样的作业长整个褚橙庄园仅有四个。他手底下的每一个农户,都有20多亩的土地。
“十多年前,褚老和我们开会,说我种的橙子不拿去菜市场卖,当时我心里就想,这一定是疯了,不拿去菜市场卖还能拿去哪儿卖?”王学堂笑了笑,把剩下的另一半话继续说完“褚老说要做高端产品,那时候谁知道啥是高端产品?还说要卖的比肉贵,我们都想,比肉贵还不如去买肉吃,谁还来买你的橙子。”
虽是这么想,但王学堂还是跟着褚时健干了起来,“褚老板身上有一种精神让我觉得这事儿能成,他不仅能和那些百万富翁们谈,也能坐在地里和我们这些果农谈,和我们说这树要怎么剪,水要怎么浇。不摆谱,实在,踏实。”一说起自己的老板褚时健,王学堂黝黑的脸上泛出激动的表情。
跟随者黄贵荣和王学堂,记者来到了黄贵荣的家里,他61岁的老母亲已经做好了一桌丰盛的午饭,等着招待着儿子摘果子回来,由于这两天工作量大,所以黄贵荣也请来了几个自己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帮忙一起摘橙子。
“一亩地上就有差不多140多棵果树,这几天果子熟了,每天都要摘一点,人手不够,就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帮忙了。”黄贵荣负责的这20多亩地,就有近3000棵果树等待着采摘。“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摘到中午吃个饭,下午再摘到四五点,差不多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黄贵荣放下箩筐,准备吃中午饭。黄贵荣的母亲和记者说,家里有七个儿女,如今五个女儿都嫁到昆明去了,剩下两个儿子在家里帮忙,“如今生活比起以前算是好过多了,儿子也不担心供不起孙女上学了。”
这时候王学堂也凑了过来,和记者介绍说,近几年褚老给住在山上的果农出钱从新翻修了原来的住房,更宽敞,更结实了。
吃过午饭,王学堂又背起箩筐向山腰走去,那硕大清甜的褚橙,正挂在枝头等着他们去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