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福安龙眼产业蓄势振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福建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04票  浏览10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0月27日 14:59
  金秋十月,正值晚熟龙眼采摘上市时节,在福安龙眼产区,同是种植龙眼的果农经历着悲喜双重考验。以中秋节为界,节前上市的早熟龙眼丰产却低价,收购价每公斤创下0.8至1元的低价,仍少有人问津;而节后上市的晚熟、特晚熟龙眼收购价每公斤可达12元,价高可量少。同是鲜龙眼,增收两重天,福安龙眼产业陷入了丰收难增收的尴尬。
  
  10月中旬,一场问诊福安龙眼产业的晚熟龙眼发展研讨会在福安市龙眼主产区下白石镇拉开帷幕,果农、专家、政府部门人士共商大计,吹响了福安龙眼产业蓄势谋变、振兴发展的号角。
  
  “金银果”的沦落
  
  龙眼是我国南方特色的名贵特产果树,其产区主要集中在闽、粤、桂、琼四省区,我省主要集中在厦、漳、泉、莆和福州、闽东地区。福安大规模产业性开发种植龙眼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早熟品种“福眼”为主。
  
  “1市斤高达16元左右的市场售价,一株龙眼有五六十斤的产量,比养了三个孩子还值!”丰厚的回报,让当时的果农喜出望外,龙眼堪称“金黄果”。
  
  但“福眼”并没有给果农带来长久的福气。随着各地种植数量的增加,市场各种水果的冲击,龙眼价格一落千丈。16元、5元、3元,每公斤最终跌至不足1元,“金银果”辉煌不再。今年恰逢“福眼”丰产年,低价让果农们怎么也乐不起来。
  
  下白石是福安龙眼种植大镇,全镇共有龙眼果树近万亩,种植农户达8100户3.7万人,除3个海拔较高的山区村没有种植外,其余38个建制村都有成片种植,但早熟品种占到全镇龙眼总面积的70%。该镇湖头村果农韩生法告诉记者,雇一个工人一天可采摘50公斤龙眼,卖到市场上仅值50元左右,可工钱一天就要80元,还没算化肥、农药等成本,这倒贴的买卖谁高兴得起来?以至于一些“福眼”果树,任凭硕果压枝,也无人采摘,自生自灭。
  
  据了解,福安现有龙眼25000亩,可采摘面积11633亩,年产量6234吨,年产值2294万元,但当家品种仍以“福眼”等早、中熟品种为主。低价风潮中,福安龙眼产业顿入低谷。
  
  “低谷”中的产业
  
  针对低谷中的福安龙眼产业,专家们分析认为,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晚熟良种比例不高,是这一产业当前的最大掣肘。“福眼”等早、中熟品种约占全市龙眼面积的80%,形成盛产期集中,季节性、阶段性过剩。另一方面,新优晚熟品种少,示范推广和改造速度慢,晚熟优势和区域优势的生产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
  
  其次,果园建设和管理条件差。老果园建设标准低,果园配套基础设施基本上无或差,历史上种植的劣苗、实生苗、低产苗仍混杂其中,看似枝繁叶茂,其实所收无几。相当部分果园在管理上“赖地生树,靠天结果”,重栽轻管、栽而不管、管而不及时普遍存在,形成广种薄收。
  
  其三,栽培技术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规范化栽培缺乏,在平衡施肥、控梢、合理修剪、土壤改良、花果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严重滞后,以至于果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平衡,大小年严重,产量不稳,果品质量不高。
  
  第四,果农组织化程度低。目前福安龙眼生产多以家庭为主、户为单位,果园零散,规模不大,果农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生产和营销个体性、分散性强,常常坐等客户上门,坐地卖果收钱,营销方法落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更是缺乏,形不成合力,在资金投放、生产数据组织、产品流通上没有形成产业链,发展备受制约。
  
  “阵痛”中的觉醒
  
  产业“阵痛”,振兴在即。可喜的是,不少产区、果农已踏上了龙眼产业变革之旅。现年50岁的下白石镇塘楼下村果农薛坛灿,就是其中一位。
  
  在目睹了父辈种植“福眼”的无限风光后,上世纪90年代初,薛坛灿加入了龙眼种植户的行列。可年年渐低的“福眼”行情,让老薛的心冷了半截。痛定思痛,随后几年中,老薛通过嫁接、新种等门路,将果园里的所有“福眼”改成了“立冬本”、“松风本”等晚熟品种,“改朝换代”后的果园生机勃勃。现在他的晚熟龙眼已有12亩300多株,已投产的6亩,近两年的市场收购价每公斤维持在12元左右,零售价更是高达20多元,让“福眼”品种望尘莫及。
  
  “今年预计能收入5万左右吧,比老品种强多了!”环顾果园,老薛一脸快意。在他的村子里,近万株老品种龙眼树去年以来已有超过半数嫁接了“立冬本”、“冬宝九号”等优质晚熟品种。
  
  毗邻的湖头村果农韩生法同样在龙眼品种改造中,尝到了增收的甜头。昔日拖着四五百斤“福眼”,踏破铁鞋无人问津的失落,让他痛下决心。如今他已拥有20多亩1000多株晚熟龙眼园。
  
  振兴产业正当时
  
  同是龙眼,早晚之差,身价迥异。改造传统龙眼产业,已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经历过惨痛,对一个产业而言或许是件好事。”福安市下白石镇党委书记冯成贵说,当前正是处于低价风潮中的龙眼产业改造升级的最佳时节。福安晚熟龙眼发展研讨会的召开,预示着一场产业变革行将启动。
  
  据介绍,历经多年积淀,福安形成了三都澳内海湾地区环白马港流域的晚熟、特晚熟龙眼带,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规模。同时福安已被定为我国龙眼的最晚熟经济栽培区,果实成熟期与闽东相比推迟20至30天,与广东广西相比推迟30至40天,具有明显的晚熟区位优势,避开了国内外龙眼成熟期集中、中熟品种多、销售压力大、价位不稳等市场矛盾。且近年来福安开发的晚熟、特晚熟品种其价位平均明显高于早熟地区龙眼和早熟品种的价格,且十分畅销。发挥晚熟品种和晚熟区域的“双晚”优势,延长供市,避开竞争,真正做到“人无我有”,是福安龙眼产业复兴的不二选择。
  
  专家们建言,福安应加快良种化生产步伐,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合福安立地条件的晚熟、特晚熟品种,力争晚熟品种比例达到70%,中熟品种30%的分布局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优果工程”,提高龙眼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强化商品化运作,拓展果品市场;发展集约化栽培,促进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龙眼会、龙眼合作社、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果农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福安市果业协会人士表示,研讨会后,福安市将着手制定龙眼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选择果农生产积极性高的龙眼产区为示范试点,改造老品种、发展优质晚熟、特晚熟龙眼品种,并争取政策、资金等扶持,循序渐进,重振福安龙眼产业。(王志凌 钱少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