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头脑”的“蝴蝶效应”
内容摘要:攀枝花市米易县果农,从卖体力到卖智力,从靠力气吃饭到靠本事赚钱――“蝴蝶效应”的关键,在于其放大效应的非线性:1+1不是等于2,而是6至10倍。 |
攀枝花市米易县果农,从卖体力到卖智力,从靠力气吃饭到靠本事赚钱――
“蝴蝶效应”的关键,在于其放大效应的非线性:1+1不是等于2,而是6至10倍。攀枝花“蝴蝶效应”的放大效应是60倍
□刘蔼岚 本报记者 张春
“带个‘脑壳’去就行了。那边的枇杷种植户请我去作技术指导。”6月19日,米易县草场乡龙华村七组村民王国金“打着甩手”前往200公里外的西昌市高枧乡。
这是他今年第五次外出赚“智力费”,“除报销车费和其他开支,邀请方每次还至少付500元以上的技术指导费。”眼下正是早春枇杷实施拉枝的关键时节,来自攀西农村乃至千里之外著名枇杷基地云南蒙自的邀请,让王国金等“枇杷头脑”应接不暇。
蝶变:“农二哥”变“农艺师”
王国金很看中传授枇杷种植技术的“含金量”:“以前我只是卖力气的‘农二哥’,顶天了是个有点本事的果农,现在我走到哪里,人家都发自内心地喊‘老师’。”王国金说,“从卖枇杷到‘卖嘴巴’,全靠政府用早春枇杷早时控花技术‘洗’了我的脑壳。”
2006年,攀枝花市投入200万元,启动“优质早春枇杷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成功攻克早春枇杷关键的早时控花技术。这项技术把枇杷树的开花期控制在九、十月份,如此一来,第二年元旦、春节前后上市的攀枝花早春枇杷,不仅是上市最早的枇杷,而且果大、肉厚、味甜,年年都会吸引来自成都、北京、上海、河南、浙江,乃至全国最大的枇杷基地福建莆田水果商驻村抢购。果农因此获得丰厚收入。
“枇杷控花控时后,亩产值可以达1.5万元。”草场乡枇杷协会会长杨利贵告诉记者,枇杷协会坚持每年举办枇杷技术培训班,已累计培训果农达1.5万人次。其中的佼佼者,如今怀揣技术走四方。
效应:智力型农民群体崛起
“蝴蝶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其放大效应的非线性:1+1不是等于2,而是6至10倍;而攀枝花“枇杷头脑”的“蝴蝶效应”,其放大效应是60倍。
米易县通过探索“农民教农民”的培训模式,将优秀的农民培养为农民教师,组织农民教师定期对相邻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首席技术推广专家+农技部门推广人员+乡土专家→农民教师→示范户→普通农户”的技术快捷传播通道和构架正在形成。“县科协目前已培训枇杷种植农民老师28人,以每个农民老师平均培训60户计算,可以向1680户果农传播‘早春枇杷早时控花技术’,放大效应显而易见。”米易县科协主席刘一民说,“‘枇杷头脑’主动走出大山,将富农惠农的技术传向四方,是一种质的飞跃,这种智力型新农民群体的诞生和壮大,恰恰是新农村必不可少的软件建设。”
为保证供求双方的利益,米易县科协建立起专门的农民人才、技术输出库,以科协组织为中介,由专业合作社就合作的细节与对方签订协议。“我们鼓励农民从卖体力到卖智力、从靠力气吃饭到靠本事赚钱的转型。同时,通过有效的机制有序组织技术输出和技术服务,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