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万亩果园为何难结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羊城晚报 刘云 郑少玲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48票  浏览119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07日 13:58

  

简伯向记者展示30年前与村里签的果树承包合同 羊城晚报 记者 刘云摄

  近年来,广州海珠区东南部万亩果园收成萎缩、生态恶化、果农种植积极性下降等问题突出,专家认为改体制、治污染、走市场化之路才是治本之策
  
  羊城晚报 记者 刘云 郑少玲
  
  万亩果园,不仅是广州市民约定俗成的叫法,而且是官方文件中的正式称呼。
  
  广州市海珠区原有约6万亩果林、农田、菜地,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减少到约2万亩。近年来,水质污染、土壤板结、果树老化枯萎,果树经济效益差,社员维护、种植果树的积极性低,果树数量逐年减少。
  
  农民们不愿种果树,更愿意开“农家乐”。人们戏称:万亩果园不结果。
  
  1谋生:种树不如开农家乐
  
  小洲村村民简伯1942年出生,已在村里生活了69年。30年前,他一家6口与村里签了一份合同书,上写:简伯一家6口,共承包龙眼树49棵、杨桃树56棵、柑橘橙树62棵、杂果树5棵、甘蔗0.858亩、水稻0.48亩、蔬菜0.24亩。承包期自1985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
  
  简伯说,这份长达30年的合同,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家人头上。因为村里不允许改种其它果树或经济作物,原有果树坏死一棵就要原样补种一棵。果树长势是否好、结果是否多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在于不能破坏果林的整体结构。
  
  “其实,目前的土地种养杨桃和柑橘橙都不理想,今年只有龙眼稍有丰收。”简伯说,“但村里规定不能担果到街边而指定必须在果林里卖。如果去村里集市上卖,一个摊位每天要交30元。”简伯认为这十分不合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家为了这172棵果树,一年投入了上千元化肥和大量人力,等到结果换利时,只获1000多元的利润,“这样的效益,谁还想种果树啊?”
  
  类似简伯的村民并不少,他们表示并非不想当好果农,而是种果树实在无收入可言,“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养树呢?”于是迫于无奈的村民阿雄开了一间“农家乐”,借款投资一万多元开办的“农家乐”吸引了大量食客,但不久便在2011年初的果林整治行动中被拆了,不仅无法还债,买化肥养果树的钱也没挣回来。当阿雄被问及不专心种好果树、以果养果的原因时,他笑了:这些年,果树老化枯萎,经济效益差,果农们维护、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普遍都不高。
  
  2果农:河涌整治不合要求
  
  在龙潭村所属的果园里,记者看到农民直接从臭气熏天的水沟里舀水浇菜。当记者表示菜会被臭水污染的担心时,农民苦笑道:“不用这些水,我们还能用什么水?治理水污染都说了好多年了,现在还……”
  
  走进东风村上涌果树公园对面的果园,记者看到园地被浑浊的黄水淹着,种满了细长的竹子。当地果农说,水很难排出去,果树被水浸坏了,只好砍掉果树改种竹子。附近有果树的地方,水渠里的水也快淹到了果树底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说,这里原本是种龙眼、荔枝水果的地方,但由于河涌河床高,雨季时果园里的水不能及时排出,果树的根部经常受浸坏死。
  
  对于河涌整治问题,正在龙潭村万亩果园里修剪果树的陈姨、杜叔气愤地说:“万亩果园里的有些河涌整治越来越差,河床越来越高,水越来越臭。建了水闸以后更不利于种植,不像以前水都是自出自入的,现在不是按果农需求来开闸关闸的。”
  
  其实,为改造万亩果园受到污染的水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海珠区农业水利部门曾下了大本钱。2003年至2008年,区财政资金共投入万亩果林农业水利建设资金6481.86万元。其中,农业投入2489.1万元,改造果树1500亩、河堑清淤约10000多立方米;水利投入3992.76万元,实施了龙潭涌、台涌等6条河涌的整治(共整治果树保护区河涌长度4169米)和9座水闸的重建,着重对瀛洲生态公园内的铰剪涌、细涌、塘涌、新涌4条河涌进行了整治。
  
  3生态:断头涌成减产“帮手”
  
  2011年9月1日正式开放的海珠湖,本是广州“南肺”万亩果园保护的配套工程,也是海珠区治理河涌的最优方案。但自从河涌整治工程后,不少村民反映从未见过河涌退潮,并表示整治工程是为了不让海珠湖上游河涌支流流入从而影响海珠湖水质。
  
  来到海珠湖南边,记者发现海珠湖外围的河涌与海珠湖的水差别很大。当地居民说水闸建成后,污浊的水就不会流经海珠湖而是被迫改道,部分流入或滞留在万亩果园,对万亩果园生态有一定影响。
  
  广州市海珠区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海珠湖建成后将对其东边万亩果园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但实际上,自从海珠湖建成蓄水后,水闸就很少开启。”当地居民说。
  
  今年8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资源与环境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耀去了万亩果园实地检测,发现万亩果园的整体水位比之前低了约20厘米,还发现湖畔大量抽取地下水向海珠湖补水。陈建耀认为,导致万亩果园果树减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河涌水位的整体下降。因为修建海珠湖后,为确保海珠湖水质增加了多处水闸,但实质是形成新的断头涌,反倒使万亩果园里的河涌不能像之前一样自由进出。
  
  万亩果园的数万果农“饿着肚子”种树,但万亩果园难逃自然灾害、自然老化的命运,“万亩果园的现存问题太多,太需要钱,海珠区政府不吃不喝也无法完全保护好万亩果园!”海珠区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说。
  
  说法一
  
  空气中的致癌物
  
  阻开花结果

  
  广东省环保专家、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协议名义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谢永泉认为:万亩果园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
  
  他说,汽车尾气和饮食业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含致癌物质,对植物开花结果影响很大。在结出果实前,花蕾遇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就会凋落,无法结成果实;就算结出果实,遇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也会使果实表面出现斑点,或在完全成熟前掉落,影响产量。
  
  谢永泉特意强调了万亩果园一带受到的金属元素铬污染。他阐释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果园附近有一个铬盐厂,铬盐厂搬走后残留下很多铬渣在地下,广州是一个受潮汐影响的城市,而万亩果园所在的小洲村处在下游地带,退潮时不少铬渣会随潮水和淤泥沉淀在小洲村。
  
  说法二
  
  改变体制寻出路
  
  商品化生产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潘学文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管理体制有问题。果树结果实要看品种和树种,北山的杨桃种得不错,引进的是东南亚品种,但传统的水果如龙眼就比以前减产了,树也老化了。在现有的耕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下,分田到户使得果树被种得很密,很不规范,以前生产队统一管理、统一栽培,相对规范。由于空间有限,果树挤在一起,无法规范操作与管理,影响了产量。
  
  其次,较低的经济效益是果农积极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潘学文说,种果树总的成本相对比较高,此地的土地、人力成本比外界贵不少。成本高,效益不高,果农积极性比较差。外界的水果种类多、总量大,价格竞争大,对当地果农的冲击很大。
  
  再次,污染问题也影响了产量。
  
  对此,潘学文认为要想保护好湿地和果树,要改变体制,适应商品化生产要求。利用本地生产的新鲜度优势,开展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摘果乐趣的同时也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
  
  刘云、郑少玲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