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草莓村的幸福变化
初夏的东海县黄川镇桃李村,一片生机盎然,到处充满着活力与激情。一条条进村入组宽敞的水泥道路,让祖辈生活在此的老人悠闲地抽着烟斗;一座座干净美丽的农家小院,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一箱箱鲜红欲滴的草莓被客商争相购买,让辛勤劳动的农民提升了幸福的指数。在这片平凡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桃李人正在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成果。
黄川镇桃李村现有耕地3066亩,其中草莓种植面积达1900余亩,人口2321人,党员65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6300多元,其中草莓收入占80%,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特色村。近年来,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大胆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与农户的定期沟通、联动发展、共同推进,使全村群众走上草莓致富的康庄大道。
产业化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要想使全村的群众能够早日致富,就必须寻找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大产业。为此,桃李村党支部书记陶伟带领村中40多名年轻的党员到周边的新沭、家和等草莓种植村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草莓种植大户通过稻麦轮作的收益和草莓的收益进行现场说教,使广大党员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为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草莓产业,该村还在品种的引进、产品的销售、田间的管理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其中该村二组党员陶西本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率先搞起了2亩草莓温室,由于技术服务和助农销售跟得上,当年陶西本的2亩温室就获利达1.8万元。身教胜于言传。第二年,该村先后有100多户村民自发种植草莓,面积达到了150多亩。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该村还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用于完善草莓种植区的道路、灌溉、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起草莓路、架起草莓桥,群众们看到村两委是真心帮助村民发展草莓产业,便主动对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该村已经实现了“黄平公路”西侧连片种植无缝隙的格局,发展草莓面积达到1600亩,年产值2400万元,亩均纯收入超万元,带动1200户村民通过种植草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8年,该村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草莓种植区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为了能把草莓旅游打造成桃李村的一张靓丽“名片”,该村又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50多个草莓看护房,精心打造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采摘为一体的千亩草莓采摘园,并邀请市县旅游局专家田头讲课10多次,组织果农举办礼仪培训班4次,不断提高群众接待游客的能力。目前,该村的千亩草莓采摘园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助农增加收入突破50万元。
借助阵地强化培训出效果
该村党支部积极借助远程教育网点,不定期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的储运、营销等方面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农民骨干1500多人次,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600多人。通过培训,切实增强了党员的“双带”能力,真正发挥了“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村还主动当好群众的“顾问团”、“顺风耳”和“千里眼”,定期发布草莓种植和营销信息,主动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走上村讲台,为农民提供草莓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和咨询。几年来,该村先后为草莓种植户引进草莓新品种达4个,在全村推广了滴灌、昆虫授粉、反光膜等高新技术。
该村的草莓特色种植模式先后迎来了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团省委等多次视察。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连云港日报》等全国20多家新闻媒介刊物先后对桃李村的特色产业给予了报道。仅近二年来,在桃李村召开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就达200余次,前来学习经验的省内外来客达1.5万人次。
加大投入建设整洁漂亮新农村
为了打造一个集道路硬化、两侧绿化、村庄亮化为一体的新型村庄,该村先后拆除违建房屋、厕所、猪圈6000多平方米,移走草垛、石头、垃圾堆2000余处,建了80个垃圾池。投资70万元硬化村中道路“三横五纵”道路3公里,并在两侧栽种各类观赏性花木20余万株,对主干道两侧的近万米下水道进行统一标准实施,安装路灯80多盏,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大力建设生态、环保型村庄。
2008年该村还被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定位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点,这是迄今为止农工党组织在江苏省选建的唯一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还邀请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及南京测绘院专家,深入村组2个多月进行实地测绘,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和提高,新的规划在全市处于领进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该村将继续立足特色,依靠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特色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桃李村建设成为一个建筑美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的新型农村。
黄川镇桃李村现有耕地3066亩,其中草莓种植面积达1900余亩,人口2321人,党员65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6300多元,其中草莓收入占80%,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特色村。近年来,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大胆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与农户的定期沟通、联动发展、共同推进,使全村群众走上草莓致富的康庄大道。
产业化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要想使全村的群众能够早日致富,就必须寻找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大产业。为此,桃李村党支部书记陶伟带领村中40多名年轻的党员到周边的新沭、家和等草莓种植村进行参观学习,并邀请草莓种植大户通过稻麦轮作的收益和草莓的收益进行现场说教,使广大党员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为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草莓产业,该村还在品种的引进、产品的销售、田间的管理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其中该村二组党员陶西本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率先搞起了2亩草莓温室,由于技术服务和助农销售跟得上,当年陶西本的2亩温室就获利达1.8万元。身教胜于言传。第二年,该村先后有100多户村民自发种植草莓,面积达到了150多亩。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该村还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用于完善草莓种植区的道路、灌溉、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起草莓路、架起草莓桥,群众们看到村两委是真心帮助村民发展草莓产业,便主动对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该村已经实现了“黄平公路”西侧连片种植无缝隙的格局,发展草莓面积达到1600亩,年产值2400万元,亩均纯收入超万元,带动1200户村民通过种植草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8年,该村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草莓种植区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为了能把草莓旅游打造成桃李村的一张靓丽“名片”,该村又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50多个草莓看护房,精心打造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采摘为一体的千亩草莓采摘园,并邀请市县旅游局专家田头讲课10多次,组织果农举办礼仪培训班4次,不断提高群众接待游客的能力。目前,该村的千亩草莓采摘园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助农增加收入突破50万元。
借助阵地强化培训出效果
该村党支部积极借助远程教育网点,不定期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的储运、营销等方面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农民骨干1500多人次,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600多人。通过培训,切实增强了党员的“双带”能力,真正发挥了“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旗帜”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村还主动当好群众的“顾问团”、“顺风耳”和“千里眼”,定期发布草莓种植和营销信息,主动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走上村讲台,为农民提供草莓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和咨询。几年来,该村先后为草莓种植户引进草莓新品种达4个,在全村推广了滴灌、昆虫授粉、反光膜等高新技术。
该村的草莓特色种植模式先后迎来了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团省委等多次视察。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连云港日报》等全国20多家新闻媒介刊物先后对桃李村的特色产业给予了报道。仅近二年来,在桃李村召开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就达200余次,前来学习经验的省内外来客达1.5万人次。
加大投入建设整洁漂亮新农村
为了打造一个集道路硬化、两侧绿化、村庄亮化为一体的新型村庄,该村先后拆除违建房屋、厕所、猪圈6000多平方米,移走草垛、石头、垃圾堆2000余处,建了80个垃圾池。投资70万元硬化村中道路“三横五纵”道路3公里,并在两侧栽种各类观赏性花木20余万株,对主干道两侧的近万米下水道进行统一标准实施,安装路灯80多盏,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大力建设生态、环保型村庄。
2008年该村还被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定位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点,这是迄今为止农工党组织在江苏省选建的唯一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还邀请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及南京测绘院专家,深入村组2个多月进行实地测绘,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和提高,新的规划在全市处于领进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中,该村将继续立足特色,依靠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特色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战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桃李村建设成为一个建筑美化、卫生洁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的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