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柿子产销模式需升级
柿子丰收了,卖了好价钱,但用其加工的柿饼却一路滞销。富平柿子产业亟须有关部门的扶持、引导,进行规模化经营。
眼下,正是柿饼的销售时期。然而,富平县曹村镇的柿农有喜有忧。喜的是鲜柿子卖了个好价钱,忧的是用鲜柿子深加工成的柿饼难以卖上好价钱,致使大量的优质产品滞销,成了大伙的一块心病。
接到群众求助电话,记者来到曹村镇太白村五组。王忠阳、王军庆等几位从事柿饼加工的农户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每斤鲜柿子收购价是1.5元,最高时收购价是1.8元。每4斤鲜柿子脱皮后可以生产1斤柿饼,再算上人工工资等费用,1斤柿饼的成本在7元钱以上。从韩国来的客商每斤柿饼给出的最高收购价却是不到7元。“加工柿饼真是赔得人流血流泪啊。”柿饼加工户抱怨地说。
曹村镇马家坡村是当地最大的柿饼购销基地。在这个村,记者见到1800多个柿饼包装纸箱整齐地堆放在村民马虎元的家里。马虎元说,包装箱是一位日本客商的。往年这个时候,客商早都到了,但今年到现在还不见踪迹。经过与韩国客商的中文翻译那阳小姐的交谈,记者明白了外国客商一反常态迟迟不来的原因。那阳小姐说,她所服务的客商叫兜银(音),是韩国仁川一家株式会社的收购负责人。今年,他们收购的几十万元的产品全部压在了海关,因为没有食品安全生产等相应的手续,无法出关。会社只好将部分产品在中国国内销售流通。
在曹村镇,记者看到从事柿饼加工的农户基本上都仅局限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既没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照,又没有相应的商标和品牌,更谈不上商品代码和条码。仅有的几家经营柿饼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其规模和综合实力也很难和正规的大企业、大公司媲美,致使用柿子深加工成的柿饼这一传统名优食品,无法进入正规的市场领域流通。这就形成一方面国内外消费者翘首以待,却吃不上口感甜美的柿饼,而另一方面富平柿农加工的柿饼囤积滞销的局面。
富平柿农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抓好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的同时,正确引导他们探索走规模化经营的新模式,不断扩宽销售渠道,真正使柿饼这一名特食品尽快步入正规的市场,让国内外的消费者饱口福的同时,鼓起富平柿农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