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酒泉敦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葡萄种植成为富民产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81票  浏览1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05日 13:27
  战略抉择:种棉花?还是栽葡萄
  
  走进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笔直的柏油路两旁,是成片的葡萄地和新颖别致的小康房。时而,标志、丰田、北京现代等名牌小车疾驶而过。
  
  “种葡萄让我们发了!”40岁的村民段海宏不仅开上小车,建了小康房,还在在城里还买了楼房,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9年来,敦煌葡萄面积达到7.18万亩,全市农民人均葡萄收入1398元。葡萄产业成了真正的富民产业。”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如是说。
  
  敦煌种植葡萄源远流长,但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敦煌市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不是宜农地区。从1995年开始进行棉花产业结构调整,率先迈入小康,但是从此后农民收入一直徘徊不前。如何打破僵局,切实解决9万多农民增收难题?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上世纪60年代,国营阳关林场、南湖乡(现阳关镇)从新疆引进无核白、马奶子等葡萄品种进行引种试栽,从而掀开了敦煌南湖灌区葡萄产业发展的序幕。然而,靠行政命令定植葡萄,基地建设缓慢;到了90年代初期,因为葡萄产量低、产品滞销、农民自发毁园复田。
  
  七里镇秦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秦绪刚回忆说,残酷的事实,使当地干部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敦煌的自然条件,根据几百年的实践,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只有棉花,种棉花是当地农民无奈的选择。但是,大家算了一笔账:棉花最高亩产籽棉700多斤,按每斤2.65元计,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除去化肥、籽种、机耕、人工摘棉等费用,净落300元,这还不算农民的劳动力。“只靠种棉花没法让大家致富。”他说。
  
  后来人们发现,随着市场变化、敦煌数量不多的葡萄供不应求。他们再算一笔账发现,棉花与葡萄相比,定植3年的红提葡萄,亩收入近4000元,至于到丰产期,收入更高,亩收入可达万元,是棉花收入的5倍。事实上,1997年,全市葡萄总面积达到6454.77亩,价格也由最初的0.6元/公斤左右上升到1元/公斤。
  
  “而且节约用水,水资源利用效益也很高。”敦煌市林业局技术人员还算了这样一笔账。“成龄葡萄年用沟灌技术,全生育期需水400方,棉花全生育期需水800方,是葡萄的2倍。在农田每投入一立方水,种棉花产值为2.5元。而种无核白葡萄产值为12.5元,为棉花的5倍。如果种红地球葡萄每立方水产值为25元,则更是棉花的10倍。”
  
  独特自然条件下,良好的市场前景,坚定了敦煌市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1998年,敦煌市委、市政府邀请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依托独特优势,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1999年,5万亩葡萄基地启动实施,至此,敦煌葡萄产业真正发展起来。
  
  起步之难:一没资金,二没技术
  
  群众和干部的激情被点燃,但是,人均收入严重不足的敦煌地区,农民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怎么办?
  
  敦煌市委、市政府开始多方“化缘”。他们采取建立示范片区项目为依托,形成了政府和农民共渡难关的工作局面。2000年以来,筹措资金800余万元,乡镇村组筹资4000余万元,全市先后建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葡萄生产专业村组示范片区3个,示范面积5860余亩;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5个,示范面积2600余亩。本着“适时、适用、实效”的原则,开展了电视讲座、科教集市、科技下乡等活动,给农民解难释疑。2006年以来,该市每年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均在450场(次)以上,培训骨干400人,培训果农4.5万人次以上,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5万份,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葡萄的水平。市林技部门在全市设立了科技服务热线,在技术人员与广大果农之间架起了一座技术桥梁,农民热情空前高涨,葡萄种植成了农户谋求发展的自觉行为。记者在阳关镇了解到,截至目前,全镇葡萄定植面积达到14068亩,占耕地面积的98%,成为我省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
  
  七里镇同样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秦家湾村种植红地球葡萄,面积从8年前的44亩增加到2008年的1096亩,葡萄产量由2002年的6.3万公斤增加到160万公斤。该村一组村民牛新军,2000年率先响应号召,将自家的承包地种了4亩红地球葡萄。在林技人员的指导下,2003年葡萄产量达到1.6万斤,收入3万余元。2005年以来,他的葡萄园总产量控制在1万公斤,收入4.5万元。
  
  在良好的辐射带动下,七里镇已初步建成秦家湾、李家墩、大庙、南台、习滩党河沿线七里镇葡萄产业发展带。2008年,七里镇累计发展葡萄9300余亩,成为党河灌区红地球葡萄发展的重点乡镇。其他村镇积极跟进,转渠口镇转渠口村六组从2000年开始种植红地球葡萄,到2008年已发展480亩。
  
  成功秘诀:政府搬掉市场“绊脚石”
  
  光有产品还不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变成票子才是真本事。这么多葡萄,如何销售出去?
  
  敦煌市首先把兴办葡萄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支点,先后建成恒温保鲜库20多座,鲜贮能力达到10000吨;紧接着,建设季节性果品批发集散市场5个,成立以葡萄生产为主的优质林果生产专业协会8个,规范流通销售组织14个,培养流通经纪人460多人。“实践证明,这些机构和个人发挥了大作用。”孙玉龙说。
  
  为了打响市场,敦煌开始在注册品牌上做文章。积极注册了“阳关”牌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无机食品。敦煌葡萄生产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称号,“敦煌红地球葡萄”、“敦煌无核白葡萄”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中华名果”。2008年9月,敦煌市成功举行了首届中国·敦煌葡萄节,召开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唱响阳关葡萄沟,建设鸣山葡萄带,发展党河葡萄区,打造敦煌葡萄市”的宏伟目标,研究制定了新的葡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以来,全市新植葡萄3万亩,成为敦煌农业发展史上种植葡萄面积最多的一年。
  
  如今,阳关葡萄已远销重庆、银川、北京等3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还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
  
  记者在采访阳关镇时了解到,该镇已有43%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15%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23%的农户在城市购买了楼房。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镇。在转渠口村,2008年总产达到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万元,人均葡萄收入达到5500元。在七里镇秦家湾村,仅葡萄一项收入,使该村人均增收1.32万元。
  
  一个个乡村因为有了葡萄园而一天天过上好日子。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满怀信心地说,敦煌正在按照“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继续发展葡萄产业。到2012年,敦煌市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全市农民来自葡萄产业的收入达到4064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