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阳朔推动金桔产业发展:小产业成了大气候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踏入阳朔这块土地,置身于细雨蒙蒙的山旁水畔,远望峰峦如画,近看渔船摇曳,路侧绿枝招展,坡上桔树吐金,再配以小楼人家,当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驱车阳朔县白沙镇观音山村,进农户听农情,入桔园品金桔,分享农民兄弟丰收的快乐,倾听他们对未来的畅想和期盼,几天下来,阳朔县“十年磨一剑”,持续推动金桔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诸多创造和做法都引人深思。
科技突破——金桔变成了金豆豆
金桔在阳朔种植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皮薄,秋冬遇雨,容易裂果、落果,严重年份落果率甚至高达80%,加上金桔一年四次开花结果,果实成熟不一致,为减少损失,果农只好提前抢收上市,导致果实品质差,经济效益低,因而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99年,全县金桔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亩。
然而,就在这一年,当地一个叫做雷五四的农民因大雨要来,情急中拿了块薄膜把果树盖了起来,一两个月后发现,果子不落不裂,吃起来更甜了,于是大家都仿效着给果树盖膜。然而办法虽好,却仍有不足,薄膜直接盖在果树上,时间一久里面温度太高且不通风,容易把果子闷烂。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阳朔县委、县政府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推出倒U型棚式“三避”技术,即避雨、避寒、避晒。通过实施“三避”技术,推广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金桔既提高了单产和品质,又延长了果实糖化时间,采收期限从当年11月延至次年4月,而且果大肉厚、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在观音山村村民李毅的果园里,我们品尝了长在树上、盖在膜下的鲜金桔。“这山坡就是我们的天然冷库。我们卖多少摘多少,不卖就在树上存着,就像挂在树枝上的钱包一样。”李毅说得很自豪。39岁的李毅多年在桂林做生意,如今家乡金桔成了金豆子,他就回来种了12亩。据李毅介绍,这些年在外打工的几乎都回来了,观音山村30多户人家户户种金桔。“以前地都没人要,都抛荒,现在一亩地3万块都买不到,租一亩至少也得1000块”。据李毅介绍,一亩金桔好的话可以收入3-4万元,不好也可以收1-2万元。他种了10亩金桔,一年怎么也能收入十几万到20万元左右。
政府推动——小产业成了大气候
金桔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后,阳朔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多管齐下,以政策激励、市场带动、品牌打造、服务助推等多项措施,全力推动金桔产业发展。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启动器。自2002年起,阳朔县连续10年出台鼓励发展金桔产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项农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金桔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2003年起,阳朔县委、县政府每年表彰和奖励的“十佳金桔种植大户”、“十佳金桔销售大户”。阳朔县长钟洪说:“为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2012年阳朔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金桔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始对全县新种金桔的农户按300元一亩进行补助,当年全县就新发展金桔3.17万亩。目前,阳朔金桔种植面积已有15.8万亩,比1999年增加了近15倍,年产量近16万吨,产值超过了13.5亿元。”阳朔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徐永康介绍说,阳朔金桔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优、带动阳朔农民增收致富最明显的支柱大产业。
市场是产业培育的基础。1999年始,阳朔县先后筹资1个亿,分期建设占地250亩的白沙水果批发市场,为金桔销售搭建平台。“建设一个好的市场必须加强法制管理,坚决打击欺行霸市现象,要敢碰硬,肯为老百姓撑腰。”白沙镇市场管理中心主任吴建平如此说。据了解,2007年,由于金桔热销,阳朔曾出现黑恶势力欺行霸市,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阳朔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实施了集中打击,一些不法分子被抓捕判刑,有力地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现在,每到销售季节,来自全国、东南亚甚至世界各地的金桔客商都会云集这里,旺季平均每天销售金桔1000吨,最高时达2300吨。
品牌是产业提升的灵魂。为扩大阳朔金桔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阳朔县组织实施了品牌战略。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金桔节,组织阳朔金桔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评比促销活动。阳朔金桔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农业部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第四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一村一品”展示金奖、全国农业(金桔)标准化示范县称号,并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07年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专用商标认证。
服务是产业壮大的重要驱动。在阳朔金桔发展过程中,政府服务都在关键环节。白沙镇九龙村29岁的郭士魁是当地一名金桔经济人,他每年都收上千吨金桔远销全国各地。“我主要走批发市场和超市,以前走超市有困难,因为没有免税证明,前年我们县领导和农业局的领导给我们办了件大实事,我们有了自产自销证明,成本能降低10%,产品就有竞争力了。”郭士魁说。据了解,政府为发展金桔产业,出资培训技术能手,多方引导经济能人、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走规模经营、农超对接之路。目前阳朔县共有100多家与金桔相关的各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打造梦想——金桔产业面临再起跳
阳朔金桔从十多年前不足1万亩,到如今近16万亩;农民收入从人均不足千元,到2012年的8403元;从“家家茅草屋”,到随处可见“小青瓦,白粉墙,木格窗,吊阳台”的“金桔楼”;外出打工的,纷纷回来了,出去上大学的,也回来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消失了,“小有所依、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的和谐乡村图景出现了。特别是以金桔为主产业,覆盖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个乡镇12个村(居)委会66个自然村的“百里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已成为阳朔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示范带。
那么,下一步,金桔产业当如何再起跳?这一枚小小的果子究竟可以呈载多少美丽的梦想?
——“合作金桔”的科技梦。中国农业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同样具备规模出效益的特点,这就成为一对矛盾。阳朔金桔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尽管有政策的扶持、市场的拉动和配套的服务,但阳朔金桔主要以户为单位的小单元种植,与大市场的对接依然存在挑战,特别是散户种植不利于先进科技的推广使用,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应用先进科技,产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一点李毅深有感触,他说:“我回来种金桔不是要当回农民,而是要投资金桔雇人发展,自己好有时间琢磨点别的事。”他所琢磨的就是想着怎么把周围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金桔事业做得更大。李毅很羡慕蕉芭林村金桔种植和销售大户赖玉梅,“人家种了200多亩金桔,还成立了合作社,经常有农技人员给人家指导,人家采用的滴灌技术只要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下,下肥、浇水就全部自动完成。”
谈到合作社的作用,徐永康认为,走合作社这条路是必然的趋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推行新的科学技术难度太大成本太高。目前阳朔金桔合作社虽然不少,但松散型的居多,真正能成为发展主体、发挥重要作用的还不是很多,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带头人的问题。
——“生态金桔”的旅游梦。阳朔县素以“山青、水秀、峰奇、洞美”而闻名。为保护青山绿水,上世纪80年代时阳朔县就关停并转县内特别是漓江两岸28家工业企业,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被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为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2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我们阳朔金桔正在成为生态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吴建平指着绵延在山坡上的万亩桔林说。阳朔桔林远看像披在山坡上的层层雪被,走近看,却是覆盖在朔料白膜下的绿树金果。因金桔可在这种条件下保存半年之久,也就是说阳朔金桔可供游人采摘半年之久,这是一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李毅对此看得很准,他说,我们下一步就是想做这个,家里房子可以当客房,城里人来了可以吃吃农家菜,睡睡农家炕,上山摘摘果、拍拍照,他们放松了,我们也致富了。
近几年,阳朔县加大了金桔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向金桔产区延伸。目前,已建设旅游观景台18个,建成旅游观光农业度假村区1个,农家旅游点9个。“观万亩桔园,赏百里风光,品乡野佳肴,住农家别墅”已不是一个遥远的梦,而正在逐渐成为阳朔旅游的新时尚和金桔产区沿线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金桔”的世界梦。无论是合作起来上规模、增科技,还是旅游起来搞采摘、享生态,归到一点,就是要把阳朔金桔种好、种出品牌,卖好、卖出名声,这才能给阳朔带来财富、给农民带来福祉。敦实憨厚的李明军是李毅的弟弟,也是观音山村种金桔的一把好手,他说:“我们就是靠质量,质量上去了,品牌就出来了。”李毅显然对此考虑得更深,他说:“抓好标准用好科技,就能种出高质量的金桔。去年我们县委谭峰书记都亲自到北京去卖金桔了!我们希望阳朔金桔不仅是国产名牌,还能成为世界名牌。”
目前,阳朔县已有10家公司获得出口基地认证,还有一些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出口资质。“好媳妇不怕见公婆。只要我种的果儿好,就不怕卖不到加拿大。我们的果儿要是不施农家肥,就不好吃,你看这是生物防虫布,专门粘虫的。”李毅指着自家果园信心满满地说。
对于桔农的雄心壮志,徐永康这样评价,阳朔金桔产业能有今天,用我们县委书记谭峰的话来说,是一点一滴不懈努力,日复一日苦干、年复一年坚守、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在产供销每一个环节上和农民群众一道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共同创造出来的。十年努力,才有今天的规模和效益,如今要把阳朔金桔打造成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必然需要更长时间、更多努力,但阳朔人民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能力和优势。(翟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