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天津经营者与生产者联手 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探索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天津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8票  浏览16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4月06日 11:08

  内容提要: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将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一方面,在更多大众化的消费终端,各种等级的农产品混杂销售,消费者难辨良莠,另一方面,处在农产品供应链条最前端的农户,却因多数优质产品没有实现优价而苦恼。求解优质农产品市场“三问”

  ——经营者生产联手对高效生态农业探索

  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将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一方面,在更多大众化的消费终端,各种等级的农产品混杂销售,消费者难辨良莠,另一方面,处在农产品供应链条最前端的农户,却因多数优质产品没有实现优价而苦恼。纵观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依然有着诸多文件和规定破解不了的困惑,因此有关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三问”由此而来。
  
  优质农产品怎样走出涨跌怪圈?
  
  “玉米晒干了搓成粒儿一斤才卖七毛五。”宁河县板桥镇赵学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桐一脸凝重。这个只有65户人家的小村,种植鲜食玉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收获的玉米在品种、外观、口感上都称得上是优质,安全检测更是没有问题。作为绿色食品,每亩地多投入300元,如此低价出售,王凤桐心有不甘。
  
  为何优质玉米仍逃脱不了价格下跌的命运?王凤桐和乡亲们被“卡”在了增收道路的探索上。
  
  与年逾七旬的王凤桐做着同样思考的,是一位有着近10年农产品营销经验的80后女孩——天津傲绿农副产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君。作为市级农业龙头,傲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拥有了350余个销售终端,产品同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盟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
  
  看着籽粒饱满、长势喜人的玉米,景君开出了六字药方——先变身,再入市。玉米搓成粒儿,论斤卖,卖的是粮食,而按穗卖,抽真空包装,开袋即食,卖的是生活方式和品质。一个月后,在赵学村的田间地头,一个玉米加工厂建成了,由傲绿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包订单,一穗玉米收购价0.45元,不少农民开始在心里算起了账。
  
  王兆兴种了3亩玉米,一季收获10500穗,交到加工厂卖了4700多元,一年两季就是近万元。王兆兴没有想到,玉米搓成粒儿与按穗卖竟有这么大的差别,光卖玉米就多收入4000多元,农闲时,还可以到玉米加工厂打工,一个月还能有900元的收入。
  
  今年,傲绿与农户签订的鲜食玉米订单已达到百万穗,不仅赵学村,周边乡镇的不少农户也开始加入进来。订单加工,成为傲绿与农户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像赵学村这样的地头工厂,傲绿已经建了4座,辐射带动农户1500户。进一步的采访得到的事实是,在此之前,在赵学村周边的很多农村,农产品都是以生鲜形式集中上市,没有订单、没有加工,因此长期没有摆脱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涨涨跌跌的怪圈。
  
  记者在傲绿公司看到,一个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工厂正进入收尾阶段,相对于地头工厂而言,这个工厂是一个“大胃王”,每小时3吨的蔬菜加工量,一天运转20个小时日产量是60吨。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开展团膳业务,为其提供优质蔬菜的半成品。今年8月底竣工投产后,可以解决更多农户的蔬菜销路。
  
  优质农产品怎样找到市场空间?
  
  赵学村是全市最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之一,全村1100亩地,有500亩种上了设施蔬菜,早在1998年就获得了有关部门认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王凤桐认为,他们村的无公害蔬菜定会卖个好价钱。
  
  然而,用批发商的话说,再好的菜进了批发市场,也当普通菜卖。
  
  优质农产品为什么难以卖上好价钱呢?这是很多农民共同面对的市场难题。
  
  “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方向没有错,批发市场追求低价也没有错,只是目前依靠大众化的营销渠道,实现优质优价有些困难。”有着多年营销经验的景君感受颇深。记者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各种农产品并没有等级差别,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各种不同品质的农产品仍然混着卖,在价格上基本形成“一刀切”。
  
  赵学村菜农心里稍感踏实的是,现在他们终于从寻找销路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抓产品质量、保证依标生产成了每日功课。王凤桐要求每户菜农建立生产台账,村集体还花1万元买了一台药残检测仪,与傲绿销售终端的可追溯系统对接,你的菜值不值钱,机器说了算。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要求高、标准严,但菜农仍然乐此不疲,不少农民向记者反映,把菜卖给傲绿很合算,以西红柿为例,今年4月初,商贩收购的平均价格在每斤8角钱左右,而赵学村给傲绿的价格是1元2角。前几年全村只有蔬菜总产量的30%供傲绿,今年将扩大到90%以上。
  
  2007年至今,傲绿已在全市相继开设了7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专卖店——邑农达连锁超市,赵学村成为主要供货商之一。每个销售终端都配备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消费者只要把产品外包装的条形码在电脑前一扫描,关于产品的来源、生长过程、用药、检测情况,都一清二楚地显示出来,甚至可以追查到具体种植户。
  
  在本市,像赵学村这种紧密型的基地,傲绿已建成7个,在全国,属于傲绿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更是达到4万亩,涉及蔬菜、水果、杂粮等百余品种。由于有了良好的回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不少基地还通过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认证。2009年,傲绿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
  
  怎样把优质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买在全国、卖在全国”,今天的农民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大市场。实际上,一个农产品如果不能做大做强,恐怕连自己眼前的市场都守不住。
  
  2004年,在傲绿的倡导下,邑农合作社成立,农民社员达到1200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格局,在合作社的带领下,2009年,共销售各类农产品近700万元,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开始与现代化的大农业对接。
  
  但是一个合作社的力量仍然十分有限。不仅是邑农,很多合作社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比如赵学村的“富裕民”合作社,主要以种植西红柿为主,而生鲜卖场的采购商更希望能够采购到品种丰富的各类蔬菜,一个合作社往往不能满足。还有的合作社规模不够、实力不强、产品的影响力小,在市场谈判中话语权和主动权差,社员增收缓慢。
  
  为此,傲绿在组织注册邑农合作社6年之后的今天,开始着手成立合作社联盟。
  
  “这是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的升级,将生产、经营不同农产品的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拧成一股绳,大社联合小社、社社联盟,形成统一战线、多马拉车的新格局。”景君如此形容合作社联盟。
  
  虽说成立联盟的程序刚刚启动,但在面对市场时,邑农已经以一个联合体的姿态行动了。联合第六埠、大柳滩、杨津庄、赵学村、中峪等5家专业合作社,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产品共享、销售渠道共享,从一个个小船,联合变成一艘大船,与单个合作社闯市场相比,合作社联盟的抗风险能力再次增强,不少社员也感受到了联盟带来的实惠。2009年,赵学村的“富裕民”合作社除了如愿以偿实现增收目标外,还得到联盟11万元的利润返还。
  
  接下来,合作社联盟将正式进行注册登记,一系列章程制度也正在制订之中。此外,为打造更加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形象,联盟还将注册新的品牌,发挥各生产基地优势,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收益共赢而努力。(张立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