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金太阳”杏大丰收 产量是去年的2到4倍
胶东在线网6月26日讯(通讯员孙政黎马德秋文武)“仅这一棵枝上就结了80多个杏。”昨天下午,记者在莱州市文峰路街道山张家村的一片杏树地里看到六七个农民正在忙忙碌碌地摘杏,他们每人胸前挂着一个盛杏的袋子,地上整整排了一长溜装杏用的筐子。61岁的杏园主人刘瑞昌顺手托起一根上面密密麻麻挂满杏子的枝条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我这杏的长势非常好,每棵树至少也得摘个200来斤。”
“去年的一场冻害使得杏树几乎绝产,今年的特殊气候却造就了杏树的丰产。”据老刘介绍,1999年产业结构调整,他种了6亩杏树,当时以李梅杏居多,可后来他发现李梅杏产量不行,就于2004年全部将李梅杏“改”成了“金太阳”。330棵“金太阳”树长势一年比一年见好,2007年和2008年各收入了三四万元。“前年长势一般,去年受冻害几乎绝产,今年我这6亩杏的产量能有去年的4倍。”
老刘向记者介绍说,他从6月16日就开始下杏,最多的时候雇过12个人,每天能下个五六千斤,预计全部下完需要10多天的时间。
“去年我这6亩杏只挣了一万五,今年‘闭着眼’也得给我6万。”当记者问及杏子的销路和今年的收入时,老刘告诉记者,他与莱州市某食品公司已签了多年的协议,每年都是该公司前来收购,“44斤装的筐子每天先发过一百四五十个来,等俺摘满了筐就给他打电话,他们准时过来拉。”至于收购价,老刘说“前年是八毛五,去年因产量低价钱是一块零五分,今年是一块钱。”
“因我是大小都混在一起让客户直接拉走,所以不论大小,就是每斤一块钱。而如果按大小分开到集上去卖,挣得还得多,因为最小的也卖一块钱,大的能卖到二块五到三块呢。”老刘呵呵地冲记者笑道:“不过像我这样,省事、省工,不用太操心。”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文峰路街道其它的几家杏农,他们都说,虽然今年气候“不咋地”,可今年“金太阳”的确“杏”势喜人,根据地势条件与管理水平的不同,每户杏农的收入都是去年的2到4倍。
“去年的一场冻害使得杏树几乎绝产,今年的特殊气候却造就了杏树的丰产。”据老刘介绍,1999年产业结构调整,他种了6亩杏树,当时以李梅杏居多,可后来他发现李梅杏产量不行,就于2004年全部将李梅杏“改”成了“金太阳”。330棵“金太阳”树长势一年比一年见好,2007年和2008年各收入了三四万元。“前年长势一般,去年受冻害几乎绝产,今年我这6亩杏的产量能有去年的4倍。”
老刘向记者介绍说,他从6月16日就开始下杏,最多的时候雇过12个人,每天能下个五六千斤,预计全部下完需要10多天的时间。
“去年我这6亩杏只挣了一万五,今年‘闭着眼’也得给我6万。”当记者问及杏子的销路和今年的收入时,老刘告诉记者,他与莱州市某食品公司已签了多年的协议,每年都是该公司前来收购,“44斤装的筐子每天先发过一百四五十个来,等俺摘满了筐就给他打电话,他们准时过来拉。”至于收购价,老刘说“前年是八毛五,去年因产量低价钱是一块零五分,今年是一块钱。”
“因我是大小都混在一起让客户直接拉走,所以不论大小,就是每斤一块钱。而如果按大小分开到集上去卖,挣得还得多,因为最小的也卖一块钱,大的能卖到二块五到三块呢。”老刘呵呵地冲记者笑道:“不过像我这样,省事、省工,不用太操心。”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文峰路街道其它的几家杏农,他们都说,虽然今年气候“不咋地”,可今年“金太阳”的确“杏”势喜人,根据地势条件与管理水平的不同,每户杏农的收入都是去年的2到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