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胡柚再也不愁卖了早报给了柚农重振的机会
衢江方家基村20万斤胡柚滞销
《早报的眼睛》挽救了村民绝望的心
如今胡柚再也不愁卖了
早报给了柚农重振的机会
本报记者包敦远
入选理由
早报有一双
厉害的“眼睛”
今日早报自从一创刊,就有一双很厉害的眼睛。
这双眼睛看到了十万人手拉手的豪情满怀,非典阻击战的惊心动魄;也看到了泔水油的波潏云诡,胡柚泪的悲情弥漫,民工返乡的艰辛。
这双眼睛不追求隆重与典雅,只是默默关注现实的苦痛和郁闷。不在意骄傲与风采,而是悄悄捕捉市井的快活与诙谐。
这双眼睛是早报摄影记者的镜头。我们用它揩去事实的尘埃,穿透真相的浓雾,在缤纷迷乱中还原本色,为这个大变动年代展示并留存让人珍爱的、讨厌的或罕见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早报的眼睛”有“冷眼”、“热眼”、“锐眼”、“慧眼”。“冷眼”相向是一些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热眼”相对的是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社会热点;“锐眼”相视的是能引起社会各界思考的社会现象;“慧眼”相中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社会趣事。
我们对于社会现实抱有始终如一的关切,不管是日常题材还是重大突发事件,我们摸索出了多层次的表现形式,全力展开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一面,组成最动人心弦、最自然的摄影画面,给以充分的版面发挥空间,鼓励创新,不走老路。
出色的图片报道是今日早报名副其实的“眼睛”。
亲历者说
每逢胡柚收获的季节,衢江区横路镇方家基村都会飘散着一股清新的果香。可是在2009年的那个新年里,果香弥漫下的村子,却被一片绝望的气氛笼罩着。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小山一样的胡柚。我一户挨着一户去打听,越走到后面,心里越来越冰凉。加起来一算,整整有20万斤胡柚卖不出去啊。不少人面对满山的柚树,欲哭无泪,甚至有冲动的柚农,操起一把柴刀,就上山砍柚树。
乡亲们不容易啊,忙活了整整一年,从开春的修剪枝条,到盛夏的施肥喷洒农药,直至最后的保果采收。大家都付出了许多的汗水与心血,不让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作为村支书,我想只能我来想办法。我给今日早报的热线打了电话,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没想到才过三天,就来了一个黑黑瘦瘦的男记者,背着很重很重的摄影包。
他在村里转了又转,拍孩子们在门口的水泥地上,用胡柚摆出贱卖价0.3元/斤;他拍乡亲们家里堆成山的胡柚,还有马路边、河道里腐烂着的胡柚;他拍被乡亲们遗忘在地里枝头上的胡柚,因为摘下来了也没有人来买。
晚上陪着他走了好几户人家,陪着他听乡亲们的哭叫和怒言,有人说“再也不种胡柚了”,有人拉着他请求“帮帮忙”。
包记者走后才两天,他就打来电话说,报道登出来了。2月16日,今日早报以头版跨五栏的篇幅刊登大照片导读,其后又在“早报的眼睛”这个栏目里做了整版的图片新闻。报道一登出,就有不少读者打电话纷纷认领胡柚,还有一位姓宁的老板,表示愿意往我们村里跑一趟,来拉货。
包记者也没有见好就收,继续安排,帮助我们出谋划策、牵针引线,将首批7吨胡柚安全送到杭州。浙报集团还特意腾出了一个大客厅,免费作为销售场地,仅浙报员工就认购胡柚将近2吨,短短两天就将7吨胡柚销售一空。
村里剩下的胡柚也被其他的订货商拉走,仅仅一个星期,在早报的帮助和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不仅销掉了我们村囤积的胡柚,更消除了乡亲们持续数月的心病。
到现在,我都珍藏着当初的那份今日早报,头版上就是我的大照片。现在看看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表情。看来真是为胡柚的销路而愁坏了啊。
现在,我还和包记者有联系,不过不再托他卖胡柚了。去年,我们村的胡柚销售非常顺利,甚至还是青果的时候,就被订货商拉走,将果子切成片晒干后投入市场。
经历过当年的滞销风波后,大家都学乖了。整个衢州地区的胡柚果农,都开始走上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胡柚产业转型提升之路,鲜果产量和品质都明显提升。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订货商联系过,谈起今年的销售问题,据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的胡柚销售应该也不成问题。
记者手记
“胡柚泪”的启示
水果滞销的新闻并不少见,除了衢州胡柚以外,还有黄岩蜜橘、温岭西瓜等等,都出现过滞销的情况。
出现滞销往往都是大面积的,而且市场上的价格也相当便宜,如何帮助果农解决问题,我想仅靠“叫卖”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首先选择了用镜头表现的形式,捕获愁容满面、甚至欲哭无泪的表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柚农艰辛一年的最终“收获”。也让柚农自身体会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收获”。
当然,不解决眼前的问题,就很难看到长远。我们以图片与文字结合、头版与内版配合、报纸与读者联合的方式,大篇幅、高频次地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将20万斤优质胡柚销售一空。
这是第一步。
若要今后不再出现胡柚滞销,我们在报道中建议柚农以及当地农林部门,必须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规划。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如今他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转型提升的路子。
这或许也给其他的果农以启示:要解决水果滞销问题,就必须制定发展规划、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种植面积、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加工范围、促进出口增长。
胡柚不再腐烂倒掉,柚农不再为滞销而愁容满面。回头看,当地政府部门和柚农没有辜负我们的大篇幅、高频次报道,以及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包敦远
《早报的眼睛》挽救了村民绝望的心
如今胡柚再也不愁卖了
早报给了柚农重振的机会
本报记者包敦远
入选理由
早报有一双
厉害的“眼睛”
今日早报自从一创刊,就有一双很厉害的眼睛。
这双眼睛看到了十万人手拉手的豪情满怀,非典阻击战的惊心动魄;也看到了泔水油的波潏云诡,胡柚泪的悲情弥漫,民工返乡的艰辛。
这双眼睛不追求隆重与典雅,只是默默关注现实的苦痛和郁闷。不在意骄傲与风采,而是悄悄捕捉市井的快活与诙谐。
这双眼睛是早报摄影记者的镜头。我们用它揩去事实的尘埃,穿透真相的浓雾,在缤纷迷乱中还原本色,为这个大变动年代展示并留存让人珍爱的、讨厌的或罕见的方方面面。
有人说,“早报的眼睛”有“冷眼”、“热眼”、“锐眼”、“慧眼”。“冷眼”相向是一些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热眼”相对的是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社会热点;“锐眼”相视的是能引起社会各界思考的社会现象;“慧眼”相中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社会趣事。
我们对于社会现实抱有始终如一的关切,不管是日常题材还是重大突发事件,我们摸索出了多层次的表现形式,全力展开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一面,组成最动人心弦、最自然的摄影画面,给以充分的版面发挥空间,鼓励创新,不走老路。
出色的图片报道是今日早报名副其实的“眼睛”。
亲历者说
每逢胡柚收获的季节,衢江区横路镇方家基村都会飘散着一股清新的果香。可是在2009年的那个新年里,果香弥漫下的村子,却被一片绝望的气氛笼罩着。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着小山一样的胡柚。我一户挨着一户去打听,越走到后面,心里越来越冰凉。加起来一算,整整有20万斤胡柚卖不出去啊。不少人面对满山的柚树,欲哭无泪,甚至有冲动的柚农,操起一把柴刀,就上山砍柚树。
乡亲们不容易啊,忙活了整整一年,从开春的修剪枝条,到盛夏的施肥喷洒农药,直至最后的保果采收。大家都付出了许多的汗水与心血,不让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作为村支书,我想只能我来想办法。我给今日早报的热线打了电话,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没想到才过三天,就来了一个黑黑瘦瘦的男记者,背着很重很重的摄影包。
他在村里转了又转,拍孩子们在门口的水泥地上,用胡柚摆出贱卖价0.3元/斤;他拍乡亲们家里堆成山的胡柚,还有马路边、河道里腐烂着的胡柚;他拍被乡亲们遗忘在地里枝头上的胡柚,因为摘下来了也没有人来买。
晚上陪着他走了好几户人家,陪着他听乡亲们的哭叫和怒言,有人说“再也不种胡柚了”,有人拉着他请求“帮帮忙”。
包记者走后才两天,他就打来电话说,报道登出来了。2月16日,今日早报以头版跨五栏的篇幅刊登大照片导读,其后又在“早报的眼睛”这个栏目里做了整版的图片新闻。报道一登出,就有不少读者打电话纷纷认领胡柚,还有一位姓宁的老板,表示愿意往我们村里跑一趟,来拉货。
包记者也没有见好就收,继续安排,帮助我们出谋划策、牵针引线,将首批7吨胡柚安全送到杭州。浙报集团还特意腾出了一个大客厅,免费作为销售场地,仅浙报员工就认购胡柚将近2吨,短短两天就将7吨胡柚销售一空。
村里剩下的胡柚也被其他的订货商拉走,仅仅一个星期,在早报的帮助和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不仅销掉了我们村囤积的胡柚,更消除了乡亲们持续数月的心病。
到现在,我都珍藏着当初的那份今日早报,头版上就是我的大照片。现在看看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表情。看来真是为胡柚的销路而愁坏了啊。
现在,我还和包记者有联系,不过不再托他卖胡柚了。去年,我们村的胡柚销售非常顺利,甚至还是青果的时候,就被订货商拉走,将果子切成片晒干后投入市场。
经历过当年的滞销风波后,大家都学乖了。整个衢州地区的胡柚果农,都开始走上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胡柚产业转型提升之路,鲜果产量和品质都明显提升。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订货商联系过,谈起今年的销售问题,据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的胡柚销售应该也不成问题。
记者手记
“胡柚泪”的启示
水果滞销的新闻并不少见,除了衢州胡柚以外,还有黄岩蜜橘、温岭西瓜等等,都出现过滞销的情况。
出现滞销往往都是大面积的,而且市场上的价格也相当便宜,如何帮助果农解决问题,我想仅靠“叫卖”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首先选择了用镜头表现的形式,捕获愁容满面、甚至欲哭无泪的表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柚农艰辛一年的最终“收获”。也让柚农自身体会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收获”。
当然,不解决眼前的问题,就很难看到长远。我们以图片与文字结合、头版与内版配合、报纸与读者联合的方式,大篇幅、高频次地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将20万斤优质胡柚销售一空。
这是第一步。
若要今后不再出现胡柚滞销,我们在报道中建议柚农以及当地农林部门,必须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规划。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如今他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转型提升的路子。
这或许也给其他的果农以启示:要解决水果滞销问题,就必须制定发展规划、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种植面积、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加工范围、促进出口增长。
胡柚不再腐烂倒掉,柚农不再为滞销而愁容满面。回头看,当地政府部门和柚农没有辜负我们的大篇幅、高频次报道,以及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包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