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品种单一卖相不好 南安本地龙眼丰产不丰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东南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3票  浏览20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11日 15:29

  产量近1.8万吨 品种单一 卖相不好 每斤售价不到2元
  
  丰产不丰收 大量本地龙眼滞销枝头

  
  林忠挑着本地龙眼沿街叫卖,却鲜有人问津。

  东南网9月5日讯(南安商报记者 林梅治 王君 实习生 李想 文/图)
  
  今年,南安龙眼迎来大产年,可是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农户并不开心,由于价格低廉、品相不好,只能眼瞅着龙眼挂满枝头,无人收购。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龙眼成为南安农户的“致富果”?昨日,记者走访部分农场、市场及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走访 龙眼丰产价格走低 大批龙眼滞销枝头
  
  在洪濑西林村黄清福的果园,密密麻麻的龙眼挂满枝头,甚至压弯了枝条,地上不时可见掉落的龙眼。
  
  “今年是大产年,虽然量多,价格却很低,我这300棵龙眼树,都承包给别人,让他们自己采摘,每斤才五六毛。”黄清福说,多少年来,他们一直在大小年间纠结,去年为小年,价格还可以,但产量少,也赚不到多少钱。
  
  “大家龙眼都丰收了,但价格下滑,别人来农场收购,每斤还不到1元;请人摘,每天工钱都要200元,不划算啊。”说起自家龙眼,康美果农苏赞元同样忧心忡忡。
  
  在市区第二菜市场附近,记者见到一位老者挑着一担龙眼叫卖。他叫林忠,溪美宣化村人,所卖的龙眼是自家产的,每斤1.5元。
  
  林忠说,昨日上午7时到12时,5个小时就卖出20多斤,赚了30多元,“没什么人想买龙眼啊”。
  
  “我准备让家里的那些龙眼烂掉算了。”林忠说,他早上拿出来卖的龙眼大约有40多斤,都是前天自己花半天时间摘的。他家有14棵龙眼树,长势都很好,但都很高。已有75岁高龄的林忠,早已无力攀爬,只能借助梯子采摘。
  
  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市区第一市场、第二市场,有不少像林忠一样的农户,每天平均只能卖出二三十斤龙眼。
  
  “市面上那些沿途叫卖的龙眼几乎都是南安本地的。”市区第二市场水果批发商黄先生说,虽然本地龙眼有很多,价格也很便宜,但只要是稍成规模的水果摊卖的都是外地货。
  
  记者走访市区沃尔玛、新华都、超前等商超发现,超市售卖的龙眼都是个头稍大的外地货,每斤6-15元。
  
  “这些龙眼是从厦门批发来的,南安这边几乎都是散户,我们没考虑批发本地龙眼。”超前超市销售人员小林说。
  
  原因 品种单一经营分散 致使本地龙眼失宠
  
  据了解,全市2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均有栽培龙眼,其中洪濑、康美、梅山、金淘、码头、东田等6个镇栽培面积超万亩;栽培面积达千亩以上的村、场有24个;栽培面积达500-1000亩的村、场有36个。目前,全市龙眼种植面积约12.5万亩,今年龙眼预计产量达1.8万吨左右。
  
  既然今年本地龙眼大丰产,每斤市场价不超过2元,可为何众商家却舍近求远、舍廉求贵?
  
  “你看,自家产的龙眼外壳一般较硬,个头也参差不齐。”林忠指着自家的龙眼说,叫卖中,他发现大多数客人都会嫌弃本地龙眼的外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本地龙眼都是‘福眼’品种。”
  
  市农海局2013年数据显示,福眼是南安本地主栽的龙眼品种,约占全市龙眼总种植面积的90%。
  
  “本地龙眼品种单一,成熟期较集中。”市农海局工作人员说,采收期仅20多天,这给采收、加工、销售造成很大压力,且因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有些龙眼承包户年轻劳力外出经商、办厂、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小孩,没能力管理果园。因此,每逢收获季节,常因劳动力短缺来不及采收,造成大量落果、裂果、霉烂等,损失严重。
  
  市农海局工作人员说,我市龙眼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本地龙眼品相不好。再加上进口冲击大、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等其他因素,也让本地龙眼价格上不去,销售量大为下降。
  
  出路 高接换种错开采收期 增强龙眼市场竞争力
  
  在康美镇康美村山头,有一个名为“南安市国营龙眼示范场”的龙眼种植基地,这里的龙眼大多为凤梨穗品种,与福眼品种不同的是,凤梨穗成熟期较晚,大小均匀、口感更好。
  
  南安市国营龙眼示范场理事长苏福来说,他们家的龙眼大多是2011年由福眼品种嫁接而来的。因为还未投产,整体收益还不知道。但提前试验的部分龙眼在几届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上大放异彩,每斤能卖到20元,由于品相、口味皆为上品,不少商家都纷纷预订。
  
  “我们主销品种是凤梨穗,其他立冬本、松风本这两个品种也大受欢迎。”苏福来说,他们的龙眼基地建于1984年,原本大多为福眼品种,但经营越久越发现品种单一的劣势,于是先后引进莆田乌龙岭、油潭本等品种。
  
  2011年起,苏福来每年投入25万元进行龙眼嫁接,直至今年,才完成1.4万多棵龙眼树的嫁接工作。同时,还走无污染生态化之路,基本不对龙眼树喷农药、施转基因肥料。
  
  “农民要放宽眼界,给自己找发展路子。”苏福来说,产品质量提高了,客户自然满意,销量、价格也就提高了。
  
  市农海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有计划高接换种部分早、晚熟优新品种,错开果实采收期,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市龙眼产业当务之急。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