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合作社的油桃走四方
“我们社的油桃大又甜,棚均收益也比周边地区高1100元。”在冠县崇文街道办事处李芦村,正在油桃大棚里整枝施肥的村民梁俊霞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感。李芦村450个油桃大棚,户均两个,油桃远销省内外,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
打破传统搞合作
6年前,李芦村打破种植小麦、玉米的传统,开始引进油桃树,由于不成规模,需要走街串巷卖桃,价格上不去,村民收入并没有多大提高。事随人变,经过调查研究,干脆成立油桃专业合作社,携手应对市场。
如此以来,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销售,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强了管理技术,村民收入逐年提高。近两年,面对各地油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引导农民搞时差种植,育苗上采取早中晚相结合,品种上大中小相搭配,有效避免了果品集中上市时出现的压价现象。“今年,我种了两个油桃大棚,一共卖了5万多元。”社员李廷岗介绍说,通过合作社的统一调配,今年全村销售大棚油桃110多万公斤,每个大棚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图书网络帮大忙
种油桃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知识,为此,合作社开始为果农“充电”。首先为农家书屋增加农业科技类图书,特别是油桃种植方面的图书,并及时更新,凡是有新的管理方式,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消化。其次,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或邀请外地专家前来指导。
远程教育也成了村民致富的好帮手,一旦果农在油桃的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管理员就在网上找到相关课件,把大家集中起来收看学习。这样一来,群众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油桃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果农充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收集市场供求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其中不少农民坐在家里搞起了网上订单销售。村民李汝海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鼠标一点就解决了。”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本报通讯员 许先凤 郭伟)
打破传统搞合作
6年前,李芦村打破种植小麦、玉米的传统,开始引进油桃树,由于不成规模,需要走街串巷卖桃,价格上不去,村民收入并没有多大提高。事随人变,经过调查研究,干脆成立油桃专业合作社,携手应对市场。
如此以来,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销售,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强了管理技术,村民收入逐年提高。近两年,面对各地油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引导农民搞时差种植,育苗上采取早中晚相结合,品种上大中小相搭配,有效避免了果品集中上市时出现的压价现象。“今年,我种了两个油桃大棚,一共卖了5万多元。”社员李廷岗介绍说,通过合作社的统一调配,今年全村销售大棚油桃110多万公斤,每个大棚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图书网络帮大忙
种油桃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知识,为此,合作社开始为果农“充电”。首先为农家书屋增加农业科技类图书,特别是油桃种植方面的图书,并及时更新,凡是有新的管理方式,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消化。其次,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或邀请外地专家前来指导。
远程教育也成了村民致富的好帮手,一旦果农在油桃的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管理员就在网上找到相关课件,把大家集中起来收看学习。这样一来,群众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油桃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果农充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收集市场供求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其中不少农民坐在家里搞起了网上订单销售。村民李汝海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鼠标一点就解决了。”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本报通讯员 许先凤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