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杨世华:30多年来耕耘3亩苹果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凉山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57票  浏览12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9月11日 15:43
  说到越西农特产品,越西早熟苹果不得不提,其果实中大、质地松脆、酸甜适度、香味浓郁,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名声在外。说到越西苹果,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杨世华,他被称为越西的“苹果大王”。
  
  1963年,9岁的他第一次品尝到苹果的美味,16岁当生产队队长。1981年,土地分配到户,他用良田置换荒地,集中连片种苹果。30多年来,为了一个梦想,他将一生心血耕耘在3亩苹果园里,尝尽酸甜苦辣——杨世华:30多年来耕耘3亩苹果园
  
  □文/图本报记者 陈坤 苏勇 探索
  
  1954年,杨世华出生在越西县丁山乡丁埝村。几年后,苹果从眉山地区被引进到该村种植。“第一次吃到苹果,感觉就是人间美味,从此难以忘怀。”
  
  1963年,9岁的他第一次尝到了苹果的美味,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1969年,杨世华16岁。思想开明,思路灵活的他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在这期间,精明的他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致富,种粮食没有大收入。
  
  到了70年代,越西苹果畅销市场,当时1斤苹果卖到了1元多钱。他便萌生了种植苹果致富的梦想。到了1981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土地全部分配到户,为了大面积集中种植苹果,他将自家的良田置换村民的集中荒地。村民大呼不解,遇到他就问:“杨世华,你脑袋里面是不是进水了哦?”家里人也坚决反对。村民的热嘲冷讽,家人的反对都没有让杨世华停下脚步。他以8角钱一棵的价格从县农业局购买了180棵苹果苗,种在了置换来的3亩地里。由于地全部换出去了,没有种粮食,为维持生计,他当起了小贩,做起了玉米生意。三年的小贩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眼看苹果进入投产期,杨时华心潮澎湃。然而,现实却差点浇灭了他的苹果致富梦。
  
  1985年,由于引进的“金冠”苹果品种老化,加上越西苹果集中上市,价格一路走低。“最低的时候到了1角钱1斤,苹果不是烂在地里,就是烂在市场上。”杨世华回忆道,“苹果树是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砍了可惜。”虽然市场前景惨淡,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断摸索种植经验。为了生计,他再次当起了小贩。改良1998年,经过多年的摸索,杨世华成为越西苹果改良第一人。此后两年,他几乎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苹果园。到了2000年,他的3亩苹果高枝改良“工程”宣告结束,全部换成了“红津轻”、“红富士”“蜂王浆”等优良品种。
  
  由于具有多年的种植经验,管理到位的新品种苹果存活率几乎达到了100%。“改良后的苹果长势很好,基本上都当年就开花和结果。”杨世华说。改良后的苹果成熟期较早,外观美,品质佳,迅速在市场上“走红”,最低的每斤卖到了1.8元,品质好一点的卖到了两三元钱一斤。听说杨世华成功改良了苹果,周边果农纷纷前来一看究竟。面对果农的热情,杨世华毫无保留,细致讲解自己的心得。也是从这一次开始,杨世华渐渐在越西全县果农当中成为了名人。这一次品种改良,杨世华终于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重新托起了他发展苹果致富梦。发展进入8月以来,杨世华的苹果园异常热闹,来学习经验的村民和订购苹果的商贩络绎不绝。
  
  “早熟的‘红津轻’还在树上时,就有西昌和越西本地的商贩来订购,每斤平均价格在4.5元,目前大部分已经订完了。”杨世华乐呵呵地说,他的苹果根本不用自己去找市场,还没有到成熟时,已经被慕名而来的商贩订购一空。自2007年以来,无论天气怎么变化,他的3亩苹果收入保持平稳,稳定在每年近10万元。“我只要一看苹果树叶,就知道苹果出了什么问题;只要尝一口苹果,就能知道别人是用了什么肥料。”杨世华用这样的“高姿态”进行释疑。
  
  为保证苹果的品质,多年来,杨世华在选择肥料上很是讲究,都是从西昌统一订购果树专用肥。从9岁与苹果结缘到如今60岁高龄,杨世华将一生心血都倾注在这3亩苹果园。而这3亩苹果园也让他一家实现了致富的梦想。靠着这3亩苹果,他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我不可能将技术带进棺材里。”
  
  说到30多年来摸索出的独到种植经验,杨世华感慨,他会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需要的果农,为越西全县早熟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贡献绵薄之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