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宁都“黄金经济”装上新引擎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赣南日报 作者:许万里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6票  浏览10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1月11日 16:07
  在宁都农业中,有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优质稻、黄鸡、脐橙和加工专用红薯,其中前三类在成熟时呈现金黄色,被当地农户称为“黄金经济”。
  
  在《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在耕地严重不足的条件下,要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
  
  宁都“黄金经济”装上新引擎
  
  在宁都农业中,有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优质稻、黄鸡、脐橙和加工专用红薯,其中前三类在成熟时呈现金黄色,被当地农户称为“黄金经济”。
  
  今年秋收比往年更晚一些,11月初,梅江大地山上脐橙盖满金山、山下稻浪卷着千金、路上一辆辆满载黄鸡的卡车欢快前行。“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宁都县农粮局工作人员脸上写满了感叹。
  
  倒春寒、水灾,原本会给农业带来灾难,但如今,农业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定律,有了科技,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传统农民悄然转型为新型农民。从此,“黄金经济”装上了新引擎,领着农民在致富路上跑得更欢。
  
  脐橙品牌统一心里有底
  
  今年在赣南种脐橙的果农应该是最幸福的。
  
  去年3月底,“赣南脐橙”商标注册成功,标志着“赣南脐橙”这一品牌具有了国际知识产权、有了法律保障。而今年的10月20日是2010年赣南脐橙统一采摘的日子,以后“赣南脐橙”将统一穿上“嫁衣”(贴“赣南脐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走向全球。
  
  “今天就是我们的节日!”10月21日,宁都县会同乡的赖晓清正带着工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果园,载歌载舞喜庆丰收。“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到,‘赣南脐橙’是铁打的品牌,错不了。”赖晓清眼光长远,早在2005年,他就意识到,仅仅依靠种植,经济效益有限,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万吨脐橙贮藏保鲜库,购置安装了15吨每小时的清洗、打蜡、分级生产线,形成了脐橙种植、加工、销售综合经营。2008年,赖晓清带头成立了脐橙合作社,把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给予果农,并要求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将千家万户农民分散的脐橙由合作社统一贴标外销,为果农人均增收2万多元。
  
  他公司所产“富实”牌纽荷尔脐橙在“2006年中国(赣州)第五届脐橙节”品质评比中荣获金奖,2007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通过“赣南脐橙出口种植基地”认证,2010年通过“赣南脐橙出口加工企业认证”。
  
  但是这些对赖晓清来说还不算什么,“有这么多荣誉,但是还是抵挡不住外面的假冒伪劣啊!”他告诉记者,正因为我们赣南脐橙品质优良,口感好,所以许多外地的脐橙冒充“赣南脐橙”。赖晓清说:“贴上‘赣南脐橙’地理标志后,我更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今年他的第一批脐橙就购买了450万枚标的,果子还没有摘下就基本卖光了。赖晓清告诉记者,去年销售脐橙1.07万吨,实现销售总额近6000万元,今年有了商标做后盾,销售额肯定要超过8000万元。
  
  水稻讲科学丰收在望
  
  在宁都县长胜镇水稻科技示范田里,籽粒饱满的稻穗已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秋风吹过,稻浪翻滚。农民的脸上荡漾着增产增收的喜悦。
  
  “今年,我多种了5亩地,年收入能到两万了。”农民老李告诉记者,现在技术员常来田里手把手教他新技术,他种粮心里有了谱。
  
  老李一向是比较排斥新事物的,总觉得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可是事实证明他错了。就施肥来说,老李一般按以往经验在水稻成苗、抽穗前阶段施些尿素。“施肥一个要看时间,另一个要看土质。”经农技人员指导后,老李知道了根据叶色确定氮肥的追施数量,能省肥料;根据测土配方,土地才能常年保持肥力: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省了钱还肥了田;在实施实地氮肥管理的稻田配合“秸秆还田”,总体产量可增加10.8%,每亩地可以增收80元以上。如今,宁都县有120多万亩耕地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有10万户农民开始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每年可节约农业生产成本1700万元。
  
  “其实科学种田也不是那么难。”现在老李种田充满了自信。他说以前打药都是各打各的,一季水稻打上三四回也不一定效果好,现在一季最多打两次,就能保证药到病除。原来,同一片稻田实施统一打药,就能避免害虫钻空子。目前,全县有半数村子实现统一检测、统一预警、统一喷药,防治效果明显提高。今年,老李还被县里评为科技示范户。
  
  近几年,宁都县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点,全面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程。这种被老百姓称为“全程跟踪”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顺利进入农田,使农业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入户工程”直接走进农田。今年大灾后,全县水稻总产值达到8亿元,基本与去年保持平衡。
  
  宁都黄鸡集结闯世界
  
  走进宁都县,沿着319国道,在昌厦公路两旁,一群群金黄色的鸡群嬉戏在连绵不断的山岭上,鸡鸣人欢乐,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如今,宁都黄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今年1月至10月中旬,全县出笼黄鸡3000多万羽,全年产值可突破4.5亿元,连续两年增长超过10%。
  
  然而,宁都黄鸡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初,宁都就有“百万黄鸡下广东”的盛况。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繁衍,加上宁都黄鸡品质参差不齐,繁殖性能日渐下降,价格也严重下跌。这一现状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产业要发展,没有规模、没有标准、没有形成合力是寸步难行的。家住会同乡的刘振财深有感触。
  
  还在三年前,刘振财独自一人开始大规模养殖黄鸡,但是面对接踵而来的禽流感、市场鸡价低迷,他心急如焚。“零兵散将力不足,军团集结闯世界”。于是他邀请周边的养鸡户和跑运输的、卖饲料的、卖鸡的一起成立了宁都县会同乡彩凤黄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短短一年内申请入社的就有50多户。
  
  他们实行“合作+基地+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在经营模式上实行统一选育、统一供苗、统一防疫。黄鸡的质量提高了,全程质量标准化管理也得到强化。
  
  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一份被称之为“保底收益”的合同。这份合同中明确了这一批鸡的保底价,如果市场价低于保底价则按保底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则随行就市。“有了合同,我们养鸡就包赚不赔了。”宁都县竹笮乡养鸡户李振东高兴地说。
  
  “县里除了举办培训班,还通过送科技下乡,为我们提供系列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刘振财说,现在县委、县政府很重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家。“通过合作社,最新、最好的技术相对来说就更好推广了。”农粮局技术员邓聚成告诉记者。
  
  目前,宁都县有关“宁都黄鸡”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0家,合作社社员达到2100户,带动农户3.2万户,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