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要系“保险带”
“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 ”近年来,“订单农业”模式在各地方兴未艾。先找市场后生产,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然而,一些地方的“订单”履约率不高,使“订单”成为一纸“废单”,往往造成企业和农户“双输”。那么,如何让“订单”真正成为企业和农户的“定心丸”?作为农业大市的宿州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产品早早找到“婆家”
今年又是丰收年。往年这时,卖粮难问题容易在一些地方抬头。但记者日前在萧县了解到,这里的小麦基本上在本地就销售一空,并且价格比周边地区市场价每公斤要高出4分至8分钱。
“往年农民自产自销,丰收了总担心粮食不好卖,可现在有了订单就不怕了,农产品早早找到了‘婆家’! ”日前,记者在萧县新庄镇采访时,几位农民使劲夸“订单农业”。“我们去年9月就与本地的面粉加工企业签了订单,根据企业需要,生产用于做挂面、馒头的中强筋小麦和用于做面包的强筋小麦。企业承诺全部收购,价格高于当年同类品质小麦的市场价。我们种田没有后顾之忧。 ”
据了解,去年萧县有100万亩小麦与企业签了订单,到今年9月底,萧县共收购订单小麦20万吨。订单价格比周边地区市场价每公斤要高出4分至8分钱,仅此一项一年至少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以上。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看到有甜头,纷纷返乡种田,有的还承包了田地搞连片种植。
“订单农业”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卖粮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也更新了农民的传统观念。“‘订单农业’推行后,农田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宿州市一些农民告诉记者,“订单农业”的兴起使许多农民摆脱了单纯种粮的思想,依据企业下的订单种植和养殖,扩大了生产范围,增加了收入来源。
违约困扰“订单农业”
一段时间来,“订单农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个“瓶颈”:履约率不高。农业部的一个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订单农业的完全履约率只有20%。
萧县农技推广中心一位同志说,一般农业违约情况相对较少,而特种种植和养殖由于市场波动大,就容易出现违约情况。 “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时,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订单关系往往会出现危机。 ”
萧县是“全国辣椒制种第一县”,目前辣椒制种面积为1万亩左右,而辣椒制种是特种种植业。在萧县赵庄镇辣椒制种的地里,农民赵亮告诉记者,他家有4亩多地种辣椒,一年产量300多斤。“由于辣椒制种是特种种植,市场价格波动大,有的年份一斤能卖上千元,有的年份一斤只能卖百把元。往年有个别公司与农户签了订单之后,一看市场疲软,就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压价,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
企业不守信伤农是一方面,农民不守信伤企也时有发生。市场行情好时,一些农民纷纷毁约,把农产品按较高的市场价卖给他人。“这样的事也曾经出现在我们镇,并且许多地方都存在。 ”赵亮说。
订单是一种合同、契约,违反合同者会不会受到追究?当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萧县农技推广中心一位同志摇了摇头说:“基本上没听到过有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要知道,在农村,订单签订相对比较粗糙,并不像城市里的合同那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订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良心单’,在法制层面上很薄弱。而且维权成本也太高。企业面对的是那么多分散的农户,如果打官司,争回1元钱可能要付出10元成本;而农户维权也同样得不偿失。 ”
那么,在出现违约时,政府部门是否要出面处理?宿州市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企业与农户一旦出现纠纷,基层政府只能协调,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所处的位置很尴尬。
培育大户“钉”牢订单
“订单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怎样才能突破履约“瓶颈”?
宿州市政府一位人士说:“只有当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关系,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宿州市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当地俗称的“大户”),他们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发挥了很好的纽带作用,有利于农企双赢。
萧县新庄镇小集子村的李希珍就是这样的“大户”。 2006年起,他将附近农民组织起来,连片种植优质农产品,并由他作为众多农户的“代理人”,出面与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统一签订单。“单个农户是无力考察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但我们‘大户’聘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保证企业的诚信度。单个农户签订单缺乏经验,往往内容不全,而我们‘大户’签订单则更加专业,避免订单陷阱和无效订单。 ”记者看到李希珍提供的一份订单,这是一份打印的格式合同,上面内容详细得惊人,包括面积、产量、品种、生产资料供应、小麦净度等。“最关键的是,我们‘大户’代表的是一大批农户的利益,维权力度大,企业想违约也不敢。 ”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农户在签了订单后之所以违约,主要因为信息不对称,订单签订后与日后的市场价格一比,觉得亏了。李希珍告诉记者,单个农户在‘大户’的带动下签订单,可以尽可能避免这一情况。 “我们对政府提供的信息、企业信息和农户的信息能进行综合掌握,形成一个信息网络,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因而在签订单时能尽量保证所约定价格与次年市场价格不会偏离太多。”
各方合力落实订单
“企业在市场风险来袭时自身都难保,怎么可能想着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在市场行情不好时,企业才会以毁约自保。 ”宿州市农业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只有当企业做大时,才会有意识也有力量帮助农民承担市场风险。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引龙头、育龙头、强龙头”,依托该市粮食、水果、畜牧、棉花、林业、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农字号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据了解,仅在粮食加工产业,宿州市目前已培育皖王和新锦丰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粮食类),市级龙头企业42个。其中皖王的年加工能力为安徽第一,全国第七。这些企业签订订单十分规范,使“订单农业”真正在市场条件下运作。
这些企业做大之后反哺农民。据了解,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一些龙头企业主动为签约农户充当全程技术顾问,提供“保姆式服务”。一家龙头企业在萧县与埇桥区推广优质小麦,筹集资金500多万元,无偿提供良种给农民种植,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这家龙头企业推广种植优质小麦面积近150万亩,可收购订单小麦7亿多斤,如按高于市场价格每斤0.03—0.05元全部收购,可直接为农户增收4000万元至5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宿州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十万户,企业带动农户户均产业化收入1300元左右。
“培育‘大户’,壮大龙头,加上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积极引导,各个方面共同形成护佑‘订单农业’的合力,订单农业才会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才会得到更快地推进,而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的地方,订单履约率也越高。 ”宿州市农委有关人士说。(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