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土处方”巧让粘土变沙土

苏报讯(记者 周澜源 董捷)15日下午,记者在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农艺科技园看到:一群群果农有的在果园里挥铲开挖深深的土垄,有的在把稻草、树枝、石灰和发酵过的有机肥填进土垄。村党总支书记陶建平告诉记者,这是村里新辟的猕猴桃果园,果农们正在用土方法改良土壤,把原来的粘土改良成适合猕猴桃科植物的沙质土壤。
2008年初,寻求经济发展新出路的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党总支书记陶建平无意中获得了一条信息:被称为世界猕猴桃种子库的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正在寻找合作载体,当过私企老板的陶建平眼前一亮,立即赶到武汉,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签订了100亩猕猴桃品种开发及培育技术转让的协议,引种了红阳、金霞两个品种。
协议签下了,技术引进了,但新巷的粘质土壤如何来适应猕猴桃的需求呢?新巷农民开出了凝聚智慧的“土处方”:种植猕猴桃植物的土垄挖深1米8,填上稻草、树枝、石灰和发酵过的有机肥。稻草、树枝能使土壤变松,石灰能改变土壤的pH值,而发酵过的有机肥能让猕猴桃植物3年营养不愁。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称赞这个“土处方”解决了猕猴桃的“水土不服”问题,为填补江苏水果生产空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