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谭晓风:长沙“砂梨教授”点化漫山“摇钱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红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82票  浏览16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6月03日 12:50
  本报记者 何国庆
  
  通讯员 陈晓文 刘金环 廖乐平
  
  初夏时节,浏阳市中和镇漫山遍野的梨树新果满枝。果农胡厚麟望着300多亩给他带来丰厚回报的果园,无限感慨。
  
  5年前,他承包2000多亩山地种药材,巨亏200多万元。是长沙的一位“砂梨教授”为他指点迷津,并拿出3万元资助建果园,让他走出困境,走上致富路。
  
  这位“砂梨教授”就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今年我省高校唯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晓风。
  
  第一个经济林博士,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大小堪比鸡蛋,一串结果最多十几个。5月26日,在实验室,谭晓风向记者展示了他选育的“大果油茶”。相比老品种,这种油茶不仅亩产量至少翻三倍,丰产期产油量更是增加六七倍。
  
  谭晓风是我国第一位经济林博士。他不单油茶研究名声在外,油桐、砂梨栽培育种也是全国公认的领军人物。
  
  还在读博期间,谭晓风就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他所做的银杏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首次利用RAPD标记技术,建立了我国重要经济树种——银杏的第一张基因组分子标记连锁图,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银杏RAPD分子遗传图谱。凭借这一骄人成果,他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经济林打交道30年,谭晓风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达到20余项,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两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经他“点化”,我国油茶、油桐和砂梨等原本并不起眼的树种,已变成漫山遍野的“摇钱树”。
  
  油桐,是谭晓风最早攻关的经济林树种。
  
  可是,当他踏进这一研究领域时,并不恰逢其时。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桐油在与化工油漆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砍伐油桐或换种其他林木的现象随处可见。
  
  眼看这一珍贵的经济林树种渐呈没落之势,谭晓风焦急万分。经过不断奔走呼吁,他的油桐种子资源收集保存项目,2006年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立项支持。
  
  他不负众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油桐种质基因库。这项颇有分量的成果,随后又帮他赢得了3个国家级课题,支持经费达到800多万元,为全国之最。
  
  谭晓风的油桐育种研究捷报频传,他选育的油桐新品系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油桐树一亩产油量不过3到5公斤,新品系一株油桐树的产油量就能达到2公斤。随着新品系在湖南、湖北、广西重庆等地迅速推广,一度濒临萎缩的油桐产业又重现勃勃生机。
  
  谭晓风是我国率先将基因技术应用于经济林育种和栽培研究的学者。基因技术让他如虎添翼。
  
  从1991年起,他开始收集国内19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的种质资源,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砂梨种质资源库,查清了砂梨“自交不亲和”的基因资源,攻克了砂梨“自交不亲和”研究的核心技术,为砂梨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一成果不仅彻底改写了砂梨教科书,让他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而且从根本上扭转了南方砂梨长期不能形成产业、北方梨一统天下的局面。五年来,南方砂梨推广已达200多万亩,累计新增产值43.06亿元,新增利润22.38亿元。
  
  无暇为自己赚钱,热心让他人受惠
  
  拥有一流的应用成果,特别是手握众多紧俏新品种,谭晓风其实离拥有大笔财富只有一步之遥。一些人也劝他牵头“做产业”,因为要赚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谭晓风不为所动。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从他的成果中得到实惠。
  
  砂梨优良品种问世后,谭晓风主动联系浏阳市大围山镇,帮助建立了4万余亩绿色果品基地。制订技术操作规程,申报“中国绿色A级水果”论证,为水果合作社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他都不遗余力。果农都亲切地叫他“荣誉村民”。现在,大围山砂梨早已名声远播,村民人均水果收入就达2000元以上。
  
  谭晓风有很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省科技特派员”身份。每年他因此有超过3个月的时间在各地奔波。这些年,他指导的油茶、油桐、砂梨等栽培面积就达120万亩。
  
  2009年夏天,常宁一片8000多亩的油茶出现“茎腐病”,大量死亡。束手无策的油茶公司负责人来长沙“搬救兵”。谭晓风三下常宁,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脚踏滚烫红土,把脉开方,药到病除。让这家公司没想到的是,为他们挽回几千万元损失的谭晓风却坚持分文不取。
  
  谭晓风是我省多个县市的油茶技术总顾问。受聘常宁市担任油茶技术总顾问后,他带领科技人员为该市的油茶产业发展做了详细调查与规划,并在该市新建了国内物种最全、品种最多油茶示范基地10.5万亩,常宁市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国油茶第一市”的称号。
  
  “生活上温暖备至,学习上严字当头”
  
  搞科研,做推广,谭晓风是学校有名的“大忙人”。
  
  但再忙,他也不敢懈怠传道授业的本行,时刻牵挂着心头的学生。
  
  谭晓风是同学们心中最大的“靠山”。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的硕士生袁军的家被夷为平地,奶奶遇难,父母在地里干活死里逃生。大祸从天而降,袁军为自己的生活来源犯起了愁,整日心神不安。
  
  细心的谭晓风将他叫到办公室,宽慰他要振作起来。并当场给袁军“交底”:“你只管安心读书,生活费我来帮你!”。
  
  丢掉经济包袱,袁军学习更加专注,成绩出类拔萃。两年后还考上了北京一名校的博士。尽管已远走高飞。谭晓风对他的资助却一直没有断。今年袁军博士毕业了。他表示,宁愿放弃北京更好的岗位,也要回到他的恩师谭晓风身边工作。
  
  谭晓风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用于资助学生的开销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谭晓风经常得奖,奖金他都会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年,得到他救助的贫困学生就有20多人,资助的金额已经无法统计。
  
  “生活上温暖备至,学习上却是严字当头。”
  
  谭晓风是我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课上得好,有口皆碑。但对学生要求严格也尽人皆知。
  
  10年来,他坚持每个星期召集研究生举行例行的学术讨论会,要求每位研究生每两个月要汇报一次研究进展,一个学期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并且3年中,至少3至4个月到野外基地驻点,要熟练掌握育苗、修剪、嫁接等操作技能。“手上功夫”不行,毕业时就过不了谭晓风那一关。
  
  在谭晓风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装订成册的学生毕业论文。翻开这些论文,就能发现满是他的修改笔迹。学生论文要正式定稿,他至少要亲自修改3至5次。
  
  严师门下高徒云集。谭晓风的研究生论文屡屡在省以上的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他的学生中,已经有两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谭家弟子”已成为我国经济林研究领域的一支备受瞩目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