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杨梅压弯腰 树下农户锁眉头
今年贵阳市的小河、花溪、乌当等地杨梅高产,但面对压弯了枝头的新鲜杨梅,农户们却笑不起来。随着杨梅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从2006年开始,许多农户就开始为销售发愁。单一面对本地市场、无厂商收购、深加工行业的缺失,都是造成杨梅滞销的原因。来年杨梅季节再来时,如何寻找出路?大批农户期待突围……
贵阳杨梅今年高产
昨日,记者来到小河王宽村的杨梅山,几座小山上,郁郁葱葱的杨梅林连成一片,虽然接近收摘末期,但树上仍然挂满了杨梅果,红色的果子点缀在绿叶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相同的景象,在临近的艳山村等几个村庄杨梅山上,也能看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宽村一些村民在政策的鼓励下,种上了杨梅以求致富。”曾任王宽村小马场组组长的金吉财说。
据金吉财回忆,起初种植杨梅的农户不多,在看到这些种植户卖杨梅收入较高后,许多村民纷纷跟风种植,发展到今天,王宽村3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种植杨梅,已有万棵杨梅树,临近的艳山村也有5000棵左右。目前,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杨梅种植面积都形成了一定规模。
伴随着种植规模的形成,杨梅产量也在逐年提高。据花溪区农业局统计,按每亩地杨梅产量在5000斤左右计算,2009年花溪杨梅产量已达1500万斤。这两年来,花溪、小河、乌当的杨梅产量都有显著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也正是杨梅产量的大幅提高,造成了农户现在的困惑。
杨梅滞销量逐年累加
在去往金吉财家种植的杨梅林山路上,记者看到,上山沿途台阶上铺满了一层红红的杨梅果,且这些杨梅多未腐烂。来到杨梅林中,地面上同样铺了厚厚一层杨梅,像红色的地毯。金吉财的妻子班光芬在查看杨梅果成熟情况时,面对树上仍留存的不少杨梅果,她没有采摘,只是不停地叹息。
“来买的人不多,采摘下来也没地方放,干脆不管了。”金吉财说,杨梅树从种植到收果,需要5年时间,每年都需要进行施肥、剪枝等劳作。
2000年左右,杨梅销路不错,批发价都在每斤8元左右,当时乌当区自有品牌阿栗村杨梅,甚至卖到15元每斤。但从2006年以来,杨梅价格一路下滑,今年王宽村的杨梅批发价从上市初的5元每斤降到现在的1.5元每斤,但购买者仍然不多。
“我家的120棵杨梅树,总产量在1.5万斤左右,从6月中旬上市到现在,才卖出了2000斤,收入不到万元,同村其他种植户,销售情况也都差不多。”班光芬说。杨梅果成熟后,如果不及时采摘,遇刮风下雨就会大量掉落,地上的落果以前有人用较低价格收购,但现在基本是无人问津。
“超过60%的杨梅果会落在地上腐烂,我们看着很是心疼,但采摘多了又卖不出去。”在小河区开发大道路边,艳山村村民龙老二正在摆摊卖杨梅,说起今年杨梅的销售情况,他很是沮丧。
销路有限深加工缺失
金吉财说,几年前,有省内六盘水等地及省外商人来小河收购杨梅,但现在因省内多地都种植了杨梅,如今已无商人再来。杨梅销路一般只有两个:一是农户采摘到公路边售卖,另外就是市民乘车到杨梅林现场采摘。
“为拓宽销路,这些年来政府帮我们宣传,吸引市民来杨梅林采摘杨梅,但购买量有限。”金吉财说。由于杨梅保质期短,常温下超过三天就会变质变味,种植户多未考虑过要运送杨梅到省内外其他地方售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外有专门的杨梅加工厂,将杨梅做成杨梅汁、杨梅酱、杨梅果脯、酸梅汤等成品,
延长保质期的同时,还可大幅提高杨梅的产值。但在贵州,目前,杨梅深加工行业明显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