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种下金果果 梨农学“吆喝”
在苗集镇兴农果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里,合作社负责人苗少金拿出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着的黄梨,请记者品尝。黄梨约斤把重,入口冰凉甜脆。“这叫晚秋黄梨,是从河南引进的优质品种,果子比一般的梨晚熟,11月上中旬才进入收获期。黄梨耐储存,抗氧化能力强,运输中碰伤、扎伤也不会很快腐烂。”苗少金说起来如数家珍,“不仅如此,这果子产量还高,3年进入盛果期,亩产达8000斤。”
据了解,目前,苗集镇栽种晚秋黄梨200多亩,种植农户80多个,一般每户种一两亩地,总产量不高,还不具备客商上门大量采购的条件,农户销售仅停留在零售散卖阶段。再加上才种了三四年,市场知名度不高,果子集中上市时,很可能出现滞销的问题。
过去,人们习惯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看这句老话用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也很合适,即使地里出产的是“金果果”,也要学会“吆喝”。
采访中,记者发现所担心的销路问题,确实是一些种植户心中所关注的问题。“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有些地方出现大白菜滞销,韭菜卖不掉烂在地里的情况,今后梨子不会卖不掉烂在我们手里吧?”一些农户也有这样的担心。
苗集镇成立了兴农果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技术、苗木嫁接、精确施肥、合理用药、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统一把关和指导服务,保证全镇种植晚秋黄梨的统一品质。目前,兴农果树专业合作社已掌握了栽培管理技术,产出的黄梨个大味美,很受消费者青睐。苗少金说:“我们现在鼓励农民扩大栽种规模;同时积极联系商场超市,打通销售渠道,让果农丰产又丰收。”
“除了质量优,还得要有个叫得响的‘牌子’。”苗少金表示,“我们已为苗集的晚秋黄梨注册了‘濛洼’牌商标,统一印制了包装箱,主打特色农产品品牌。我们还给每个果农分发不同的商品编号,根据商品编号,每个水果均可追溯到种植户,实行水果质量跟踪制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为了能让黄梨形成市场,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阜南县在此次调整种植结构中不盲从,从选品种到保证种植质量,从建立组织搞服务到做产品包装再到拓展销售渠道,每个环节都事先做好规划,尽量把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提早进行规避。
经过几年农民小规模种植,到去年底,阜南县黄梨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黄梨产量达100余万公斤,产值超过600万元。县里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晚秋黄梨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县晚秋黄梨种植基地要发展到3万亩,到2020年使之成为阜南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为促进黄梨种植规模快速扩大,该县对流转土地栽种晚秋黄梨50亩以上、100亩以上、500亩以上、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分别按每亩300元、400元、500元、600元给予奖励。目前,全县栽植黄梨50亩以上的已达60户。优惠政策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下一步,阜南县将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利用黄梨开发罐头、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安耀武、朱贺)
【短评】
调结构要做足规避风险的功课
对于习惯于传统的“一麦一豆”种植模式的皖北农民来说,调整结构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是增收的有效途径。远的不讲,单看阜南县,当地的黄岗柳编和汇龙辣椒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有了调结构的成功经验,阜南县在发现群众小规模种植晚秋黄梨这个优质果品后,开始引导农民大规模种植。
地方党委政府作为调整种植结构的倡导者,应帮助农民把规避市场风险的功课做足。种什么、种多少,要符合当地实际,顺应农民心愿,不能靠主观意志。简单地说,调整结构中,农民的事交给农民,市场的事交给市场,政府的事交给政府,而这其中,政府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给农民提供服务,包括产销信息、资金、技术、土地流转、产品品牌宣传等等。
好事一定要办好。前期规避风险的功课做得越足,后期的收益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