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敦煌果农种植红提葡萄走上致富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甘肃网-新农村报道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38票  浏览15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22日 06:52
  通讯员韩生君叶丽孙慧敦煌报道
  
  中国甘肃网7月19日讯据《新农村报道》报道“飞沙走石迷人眼,青苗出土被沙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旱涝保收不沾边,姑娘飞出沙湾湾,小伙子成家难上难。”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在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的顺口溜,也是当时农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该村七组村民高桂珍说:“我记得小时候,最好的一年我家大小14口人年底分了400元钱,我母亲还说‘今年收入不错呀’”。
  
  秦家湾村距敦煌市18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480户、1720人。以前,村民的收入以种植小麦、棉花和大葱为主。穷则思变,2000年,秦家湾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先带头,试种红提葡萄160亩。种葡萄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长,3至5年才能回本见效。刚开始,由于村民们不懂技术、缺乏管理经验,种植的葡萄成活率低,保存率更低。2003年之前,村民对这个新生事物还抱着犹豫观望的态度,时常出现有人栽、有人挖的情形。
  
  随着第一批红提葡萄种植户的成功见效,2003年之后,该村葡萄面积得到快速拓展,当年新植面积达1200亩。2008年发展到了高峰,全村葡萄面积超过4000亩,90%以上的耕地都种上了红提葡萄。2012年,全村葡萄总产量达4865吨,总收入达3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成为敦煌红提葡萄“首富村”。
  
  该村一组67岁的农民党员刘玉英说,刚开始种葡萄很费周折,她家2003年栽植的2亩葡萄,直到2007年才把苗补全。以前全家种30亩棉花年收入也就3万元,一家人辛辛苦苦忙到头,手里也没有几个钱,现在种好2亩葡萄一年就能收入3万元。村里种植葡萄早的人,如今一家就有两辆汽车,下地开皮卡,进城坐小车,有些农户已在城里拥有两套楼房。
  
  自从把承包地都种上葡萄,刘玉英一家凭着辛勤劳动,翻修了旧房子,买了小汽车,2011年还在敦煌市区买了套140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半年种葡萄当农民,半年农闲时节当市民的小康生活。去年,她家10多亩葡萄收入达到16万元,再加上儿子农闲搞副业的收入,一家5口人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像她这样的农户,在当地还有很多。
  
  雅丹红提葡萄合作社党员技术服务队队长牛新军告诉笔者,2000年他率先种了4亩红地球葡萄,2003年葡萄产量达到8000公斤,收入3万余元,收回了前期全部投资。2008年以来,他家葡萄亩均产量控制在2500公斤以内,亩均收入近1.5万元,去年8亩葡萄收入12万元,再加上做葡萄经纪人和加工葡萄包装箱的收入,全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葡萄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保鲜、仓储、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9年,合作社党支部多方筹资350万元,修建了全村第一座恒温保鲜库,合作社骨干、党员牛新军和张洪峰等致富能人牵头,陆续投资兴办了葡萄包装箱厂,组织起了葡萄运输队等。同时,合作社党支部支持农户发展“葡萄农家园”,精心打造葡萄观光长廊,成为乡村观光旅游的特色
  
  面对未来,村党支部一班人满怀信心,大胆探索和谋划着深挖产业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2012年初,占地6650亩的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园区开工建设了。万吨葡萄保鲜仓储交易中心目前已引进资金6000万元,入驻企业13家,年仓储能力达4万吨;绿色无公害葡萄示范园区包含葡萄观光采摘品种示范、培训观摩、科技试验等功能;千亩设施葡萄园区涵盖设施种植、农家乐客栈、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等片区。这种新型发展,将使传统的“为农而农”逐渐转变为“为城而农”、“为游而农”,实现特色产业与敦煌旅游和现代农业接轨。
  
  目前,秦家湾村的葡萄产业已经走过了产业调整阶段,正处于产业提升和拓展阶段,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红提葡萄真正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全村葡萄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有312户,占到65%。50%的农户新建了小康房,85%的农户购买了私家车,40%以上的农户在城里买了商品住宅楼。
  
  在秦家湾村的辐射带动下,至目前,七里镇累计栽植优质葡萄2.2万余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5%以上,形成了沿党河、鸣沙山长20公里的葡萄观光长廊。
  
  “绿色屏障护农田,柏油马路通到户,家家争建小康房,姑娘喜嫁秦家湾,进城开着小车走,幸福生活比蜜甜”。这是如今,秦家湾村依靠种植红提葡萄走上致富路的真实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