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的合作提升之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42票  浏览12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月20日 15:46


  
  渭南市大荔县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一个5000立方米的冷藏库和4000立方米的气调库。大荔县的苹果基本都是中早熟苹果,远销俄罗斯。如果不经过24小时左右的冷藏库遇冷过程,减少苹果的呼吸,等运到国外,至少1/4都会烂掉。理事长韩兴旺说,经过冷库“遇冷”处理的苹果每吨可以卖到近5000元,销售额比过去提高了1倍多。合作社的苹果基本销售告罄后,冷藏库还被用来代客商贮存从陕北地区收购来的中晚熟苹果,每吨可以获得350元的代贮费。一年下来,仅仅因为拥有冷库,合作社的收益就增加50多万元,社员因此而获得的分红达到43万元。
  
  文化提升:合作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过去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精品,在农民的联合下提档升级,迈上产业化发展道路
  
  西安市明城墙的南墙根下,有一条著名的古巷叫做书院门。走进去,便可体验到这片古老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魅力:惟妙惟肖的皮影、花样繁复的剪纸、色彩艳丽的马勺、宛如彩虹的土织布……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手工艺术品面临着技艺流失、产业萎缩的局面。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何传承?陕西省通过组建文化合作社,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链条,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探索出一条新途径。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张旭锋介绍说,这些文化合作社一般由一个或几个民间艺术大师、艺术能手发起,自觉自愿地组成合作社,形成一个文化产品实体。
  
  在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车间里,出生于麦草工艺世家的理事长贺兴文和他的“徒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对麦秆进行打磨、烫色、裁剪。“二十四节气农耕图”、“陕西八大怪”、“秦腔脸谱”等一幅幅反映陕西民俗文化生活的麦秆画活灵活现。贺兴文告诉记者,这些立意独特、“土”味儿十足的麦秆画已经成为国家馈赠外国首脑的艺术品,在拍卖行里动辄卖到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价格。
  
  麦秆画兴起于唐宋年间,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沉寂,只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在农村人家的红白喜事上,难寻其间的艺术价值。贺兴文意识到,“麦秆画是陕西农民在农闲时创作出的工艺品,只有让麦秆画真正回到农民的生活中,这门工艺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007年,贺兴文牵头组织的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动周边的农民重新拾起麦秆画技艺。苏坊镇封村村民张月香原本在外打工,经过一番培训后,她再也没有离开故乡:“待在家里,既能干地里的活,也能照顾孩子,一年还能通过做麦秆画赚1万多元,这样的日子踏实。”
  
  “因为有了合作社,才把逼上绝路的皮影救活了。”华县龙凤皮影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皮影雕刻大师汪天喜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皮影产品数量少,众多民间艺人单打独斗,经济效益极为低下,是合作社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才有了今天的华县皮影产业群。
  
  麦秆画、皮影、面花、粮食字画、手织布……这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在陕西打造合作社提档升级的过程中,既破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传承难、发展难,又给众多农民创造了致富的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