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岔山地红枣微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米脂县石沟流域孟岔村示范区是陕西省科技厅和榆林市科技局2006年立项实施的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该项目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榆林市科研人员的联合攻关,建成了580亩的山地红枣集雨微灌示范区,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山地红枣微灌示范区。目前经教育部组织专家组鉴定,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山地滴灌设计计算方法、山地涌泉根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研究项目针对我市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并存及退耕还林工程形成大面积低效经济林现状,对陕北山地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充分就地利用雨水资源基础上,运用现代微灌技术,提高当地有限水资源利用率,在缓解干旱缺水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达到了增产目标,促进区域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建设,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
为了确保该项目的研究示范顺利进行,示范区内建有进口的全自动气象站、国内最先进的树木全信息自动记录传输系统、全套的灌溉检测系统、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等,观测土壤蒸发、林地养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红枣树生长动态,实行水肥耦合试验、保墒抑蒸试验、降雨入渗试验、红枣品种引进试验、密植栽培试验、不同灌溉试验等。几年来,省市专家在微地形影响的滴灌系统研究与工程设计方面,研究了非平坦地形条件下,滴灌系统滴头设计工作压力的确定方法,将重点研究均匀坡度下滴灌系统滴头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在山地红枣理论需水量与非充分灌溉制度方面,利用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分析计算红枣生育期理论需水量,分析不同水文频率年红枣生育期不同阶段的降水量,确定出相应水文频率条件下年红枣的水分亏缺量。通过理论分析与田间实验观测,在确定红枣单株灌水定额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水文频率年条件下红枣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在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集成与创新方面,以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作为技术体系的主体框架。在核心技术方面,重点研究山地红枣滴灌技术,对现有涌泉灌溉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灌水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土壤蒸发、延长系统寿命为突破口,研究技术改进方法与原理,以及实施途径,形成山地红枣涌泉根灌新技术;在配套技术方面,采用田间实验与技术集成方法,结合研究区域自然条件,重点研究与集成山地雨水就地集蓄利用技术,山地枣园土壤保墒技术,山地枣园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以及山地果园高效施肥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了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在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发展模式与示范方面,分别选择不同的土地经营模式,对建立农业高技术示范区的土地流转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新机制。目前,示范区每亩灌溉由原来沟灌+管灌169立方米,减少到每亩灌水量22—50立方米;五年生红枣产量每亩达到1320公斤,是无灌溉传统稀植每亩134公斤的10倍,是无灌溉矮化密植每亩300—400公斤的3.3—4.4倍,较矮化密植沟灌+管灌每亩800—1000公斤提高32—65%。滴灌技术的实施使红枣产量提高的同时,一级枣提高了34%。
短评
从2006年以来,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科研人员联手对米脂县石沟流域孟岔山地红枣集雨微灌项目进行了研究攻关,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所谓只有在黄河滩附近才能发展红枣产业的禁锢,通过现代滴灌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在黄土高原山地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二是在缓解干旱缺水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达到了提高红枣综合效益的目的,实现了生态环境用水与农业发展用水的协调统一;三是为榆林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缩小我市南部山区与北部能源重化工基地差距的新途径;四是探索出了山地退耕还林(草)工程新机制。通过微灌发展山地红枣经济林,既是一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又是一种高收益农业产业,充分调动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积极性。由企业或产业大户作为投资主体,农民通过出让土地和就地打工获得收益,是黄土高原山地退耕还林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
该研究项目针对我市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并存及退耕还林工程形成大面积低效经济林现状,对陕北山地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充分就地利用雨水资源基础上,运用现代微灌技术,提高当地有限水资源利用率,在缓解干旱缺水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达到了增产目标,促进区域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建设,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
为了确保该项目的研究示范顺利进行,示范区内建有进口的全自动气象站、国内最先进的树木全信息自动记录传输系统、全套的灌溉检测系统、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等,观测土壤蒸发、林地养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红枣树生长动态,实行水肥耦合试验、保墒抑蒸试验、降雨入渗试验、红枣品种引进试验、密植栽培试验、不同灌溉试验等。几年来,省市专家在微地形影响的滴灌系统研究与工程设计方面,研究了非平坦地形条件下,滴灌系统滴头设计工作压力的确定方法,将重点研究均匀坡度下滴灌系统滴头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在山地红枣理论需水量与非充分灌溉制度方面,利用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分析计算红枣生育期理论需水量,分析不同水文频率年红枣生育期不同阶段的降水量,确定出相应水文频率条件下年红枣的水分亏缺量。通过理论分析与田间实验观测,在确定红枣单株灌水定额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水文频率年条件下红枣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在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集成与创新方面,以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作为技术体系的主体框架。在核心技术方面,重点研究山地红枣滴灌技术,对现有涌泉灌溉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灌水综合利用效益、减少土壤蒸发、延长系统寿命为突破口,研究技术改进方法与原理,以及实施途径,形成山地红枣涌泉根灌新技术;在配套技术方面,采用田间实验与技术集成方法,结合研究区域自然条件,重点研究与集成山地雨水就地集蓄利用技术,山地枣园土壤保墒技术,山地枣园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以及山地果园高效施肥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了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在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发展模式与示范方面,分别选择不同的土地经营模式,对建立农业高技术示范区的土地流转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新机制。目前,示范区每亩灌溉由原来沟灌+管灌169立方米,减少到每亩灌水量22—50立方米;五年生红枣产量每亩达到1320公斤,是无灌溉传统稀植每亩134公斤的10倍,是无灌溉矮化密植每亩300—400公斤的3.3—4.4倍,较矮化密植沟灌+管灌每亩800—1000公斤提高32—65%。滴灌技术的实施使红枣产量提高的同时,一级枣提高了34%。
短评
从2006年以来,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科研人员联手对米脂县石沟流域孟岔山地红枣集雨微灌项目进行了研究攻关,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所谓只有在黄河滩附近才能发展红枣产业的禁锢,通过现代滴灌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在黄土高原山地大力发展红枣经济林,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二是在缓解干旱缺水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达到了提高红枣综合效益的目的,实现了生态环境用水与农业发展用水的协调统一;三是为榆林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缩小我市南部山区与北部能源重化工基地差距的新途径;四是探索出了山地退耕还林(草)工程新机制。通过微灌发展山地红枣经济林,既是一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又是一种高收益农业产业,充分调动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积极性。由企业或产业大户作为投资主体,农民通过出让土地和就地打工获得收益,是黄土高原山地退耕还林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