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台湾水果进口商吉谷食品 梦破上海滩的启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海峡导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0票  浏览22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7月30日 09:27
  今年8月1日,是大陆对15种台湾水果实行零关税进口三周年的日子,可是上海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商———吉谷食品等不及这天了,提早了结了上海的业务,目前仅留几人留守公司处理顾客善后事务。
  
  “我有如在大海游泳,奋力前行,游到一半才发现怎么人全都跑光了,只剩下我一人,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吉谷食品总经理林志鸿无奈地对台湾媒体表示。
  
  在吉谷食品之前,多家台湾水果进口商已陆续败退上海滩。在大陆首开台湾水果专卖店的黄一钟告诉本报记者,上海一个进口商欠债累累,狼狈到只带了一个手提包跑到东莞,寄宿在朋友店里打地铺数月,后来好不容易才返回台湾。
  
  林志鸿退出上海时感伤地说:“我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结束3年来在上海推销台湾水果及农产品工作,既伤感也灰心。”
  
  林志鸿道出了众多台湾水果进口商的心声。上海、厦门、深圳,曾经形成大陆进口台湾水果的“三足鼎立”之势,如今上海已全军覆没,厦门也元气大伤。两年前,厦门一度有两百多家台商设点营销,可目前只剩三家。
  
  厦门的三家台湾水果进口台商,包括黄一钟的海峡农业基金会公司、台湾农产物流协会设立的厦门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公司,以及“泰吉”进口商。厦门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公司负责人张至强感慨地表示,吉谷在上海推销台湾水果,3年亏掉2000多万元人民币,大投入大损失啊!
  
  “我们点滴在心头,经营相当困难,只是闷在心里呀!”张至强用低沉的声音强调。梦断上海,寒袭厦门。
  
  销售难!单兵作战太孤单
  
  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中埔的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偌大的一个市场,零星散落着几家台湾农产品店。相比本地水果店,台农产品店装潢讲究,货物摆设整齐,但台湾水果占店里货物的比重很小。店员们看见有顾客来,热情地迎上前询问、介绍。
  
  该销售集散中心董事长李至强介绍,前两年最高峰时中心一个月进口台湾水果近200吨,可如今平均每月仅进口50来吨,这些水果大约三成在厦门本地销售,七成发往周边地区及内陆城市。
  
  台果进口骤减,根本原因是销路不畅。李至强称,台湾水果比较高档,价钱贵,从进入大陆之日起,便面临滞销难题,几年来终端消费始终没能打开局面。
  
  黄一钟认为,所有做台湾水果的失败者,都败在“一味追求做大”,在销路不明的情况下,盲目进货。黄一钟也曾经在一天中把几卡车的水果全部倒掉填埋,“上海进口商没有及时总结我们的教训,终于走上了不归路。”黄一钟惋惜地说,“吉谷”虽然请台湾的连胜文打广告,可终究在销售通路上栽了大跟斗。
  
  台果销路为何难以打开?张至强说,电子等高科技产品可在短期内强势切入市场,然而农产品市场必须靠精耕细作、长期耕耘,这个市场是爷爷传儿子、儿子传孙子的根深蒂固网络,这个体系是一个传承。而台商想在两三年打入大陆市场,简直是“天方夜谭”。
  
  另外,台商来到大陆,得不到台当局的辅导和补贴,完全靠个人作战,散兵游勇,难成气候。去年台湾橙子滞销时,台当局对于销往日、韩等地的实行补贴,但销往大陆的没有。这种“区别对待”伤了张至强等台商的心。民进党当政多年,反对农产品销往大陆,使台湾的农会也不敢来大陆辅导台商开拓市场,台商面对大陆这块“大饼”,苦于无从下口。
  
  张至强说,解决通路一定要有组织性架构,由两岸的政府主管部门配合起来,互通货物供销信息,做到精准销售,才能彻底改变当前的“乱枪打鸟”的销售状况。
  
  运输难!线路太长损耗大
  
  水果是娇贵品,保鲜要求高,因而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当前两岸未能直航的情况下,台果登陆有两条管道:一条自台湾本岛运到金门、马祖等外岛,再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运至福建沿海,此种方式费用低、运输时间短,但运量限制大;另一条是以一般贸易方式,集装箱船绕香港海域运抵大陆沿海。
  
  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整整两年间,大陆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台湾零关税水果5163吨,以对台小额贸易方式进口456吨,受到运输规模的限制,小额贸易只是台湾水果进口的一种补充。
  
  厦门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公司的常驻厦门代表萧宗华介绍,水果从采摘、包装、预冷到装箱,要一两天时间,用集装箱船从高雄运到厦门要5天,这样就花了一周,而通常水果的保存黄金期只有7天。水果到厦门后,必须很快卖掉,但厦门人口基数小,消费量少,上岸的大部分台果还要发往其它城市,这种长途跋涉的运输,加上终端消费市场不明确,造成了台湾水果运途中大批量烂掉。
  
  萧宗华说,小额贸易方式进货,从高雄到金门约14小时,到金门后要换“小三通”船只,再从金门抵达厦门,全过程大约要48小时,运输时间虽然大大缩短了,但是水果到金门换船后,就无法再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对水果的新鲜度仍有很大挑战。
  
  价格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众多民众一提起台湾水果,首先蹦出来的一个词语是“很贵”,价钱太高,成了台湾水果参与市场竞争的突出瓶颈。
  
  大陆在2005年对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之前,已对多数东盟国家的水果实施零关税。据海关统计,2005年8月———2007年7月,大陆自东盟进口水果198万吨,占大陆水果进口总量的八成,东盟水果产业化程度、贸易成本都优于台果,并已形成了固定销售渠道,由于规模效应,具备了价格优势。
  
  目前大陆已开放22种台湾水果,对其中18种实行零关税进口,这18种零关税水果中,荔枝、梨子等品种竞争力弱,比较好卖的主要有杨桃、芒果菠萝、释迦、莲雾、芭乐等约半数品种,可是水果有季节性,畅销水果只能“轮番上场”,“每季要靠三四种好卖的水果维持日常营运,确实很艰难。”萧宗华说。
  
  即便是畅销的台湾水果主打产品,也面临着大陆产台果的激烈竞争。海南等地引种的台湾水果,与台湾原产水果品质相仿,但由于种植成本低廉,售价就低得多。黄一钟说,不少销售商“很鬼”,给海南水果贴一个标签,马上变成了台湾水果,或者澳洲、菲律宾水果。
  
  萧宗华补充说,虽然18种台湾水果免关税,但13%的增值税不能免,一定程度上也推高了台湾水果价格。
  
  “上海人业务竞争激烈,喜欢廉价消费,平时很少吃高档水果,节日要送礼时也以团购为主,这与北京的消费环境大不相同。”对于上海进口商的“全军覆没”,黄一钟这样总结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