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石榴的品牌探索之路
蚌埠日报讯 2009年,怀远石榴成为全市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振奋,怀远人立志要把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产品,做出影响,做大规模,真正把“名气”转化成经济效益,在全国的石榴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
由此,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怀远石榴发展的新路径,出台政策,财政补贴,引导农户改良品种,提升产业结构,走规模化、市场化之路。
金秋时节,榴城怀远被即将到来喜悦包裹着。再过一周,最能代表怀远石榴的玉石籽等早熟品种将上市。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2万多亩石榴产地。今年,怀远石榴在销售领域会出现哪些新变化,“结”出了哪些可喜的“成果”?
物以稀为贵优质品种不愁卖
涂山风景区是怀远石榴主产地,全县2.5万亩的石榴,有两万亩集中在这里。作为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保光已经和石榴打了几十年交道。石榴喜干燥、温暖和光照,对土壤要求不高,耐酸碱,一般非耕地,甚至石砾滩地都可栽培,稍带石灰质的沙质壤土或砾质土尤为适宜,怀远荆涂二山也因此成为安徽石榴的主要产地,年平均亩产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
这几年,随着“高接换优”技术的推广,芽变品种白花玉石籽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优等品。今年,合肥农交会上,6只装的白花玉石籽每盒售价卖到了令人咂舌的120元。
然而,高价格并未使市场对其望而生畏。“物以稀为贵嘛!”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社长陈保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好品种根本无需进市场,在地头就被收购商抢购一空。品质决定价格,陈保光解释说,怀远境内现有十几个石榴品种,其中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红玛瑙等因口感独特最受市场欢迎,价格也因此区分为三六九等,甚至相差数十倍。
推广“高接换优”提高品种质量
涂山脚下的下洪村是怀远石榴的主要产地之一,相对贫瘠的砾质土不适合庄稼种植却最适宜石榴的生长,石榴一直是当地百姓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这几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怀远县逐步实施石榴集中连片“高接换优”,带动分散“高接换优”,通过嫁接培育珍品石榴,不断扩建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
优质的石榴品种,是按棵计算的。村民王玉和家现有15亩石榴园,但优质的白花玉石籽仅有100余棵,占全部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还不到,产值却是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怀远县,像王玉和这样的果农有很多。
珍贵的优质品种面积小,普通的石榴不受市场待见,为什么不大规模推广新品种?怀远县园艺站站长娄志道出了其中原委,除了枝条紧缺外,三年嫁接周期也让不少小种植户打起了“退堂鼓”。“三到五年都很难大量挂果,没有收益还要很大的人员精力。如果不换,一棵普通果树也能有上百元收益,因此有些村民不愿行动。”
今年,为壮大石榴产业,发展精优新品种,怀远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石榴新品种的改造,从今年开始,每改造一亩石榴就可获得补贴600元,仅今年就完成近500亩石榴的“高接换优”。
穿上防伪标识打造地方品牌
怀远本地石榴还未上市,在怀远县城的一些主干道路口,外地石榴借助怀远石榴的名气,开始“贴牌”销售。
往年,怀远石榴在鱼龙混杂之中,除了少量的好品种外,很多普通品种因为品相等原因卖不上好价格,很多从四川、云南等地运来的外地石榴,到了当地换上“怀远石榴”的马甲,就卖出了好价格。
商贩们为何要舍近求远把石榴运到怀远呢?怀远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云南等地的石榴,虽然口味比不上怀远石榴,但个头大、外表好看,加之上市时间比怀远石榴要早近一个月。所以不少商贩就大量订购这种石榴,冒充怀远石榴往外销售。“我们太需要品牌,要给正宗的怀远石榴加上统一标识。”2004年,上任下洪村党支部书记后,陈保光在涂山风景区成立怀远石榴专业合作社,吸引涂山、杜郢、下洪三个村的社员1017人,并注册了涂山石榴商标,抱团闯市场。“我们只售卖正宗的怀远石榴。”在陈保光的坚持下,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在业内赢得了声誉,被授权首批使用怀远石榴地理标志。
外来石榴扰乱本地石榴市场,同时也让怀远石榴品牌声誉受到影响。2009年,随着怀远石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真正的品牌运作开始实施。
怀远县质监局负责人表示,为真正体现产品的价值,国家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需要完善法规和成熟的市场支撑。为加强对怀远石榴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保护,今年怀远县成立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使用怀远石榴专用标志实行许可制度,未经申请、审核、注册登记和公告的不得使用。
同时,怀远县政府也同步启动石榴地理标志推广工作,承担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怀远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政府首批选择了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红玛瑙三个优质品种作为贴标品种,贴上防伪标识的石榴将统一推向市场,便于消费者识别。同时,政府在申请者中选择、指定使用人,质监部门全程参与监管,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把怀远石榴与其他地区的石榴区分开来。(杨露露)
由此,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怀远石榴发展的新路径,出台政策,财政补贴,引导农户改良品种,提升产业结构,走规模化、市场化之路。
金秋时节,榴城怀远被即将到来喜悦包裹着。再过一周,最能代表怀远石榴的玉石籽等早熟品种将上市。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2万多亩石榴产地。今年,怀远石榴在销售领域会出现哪些新变化,“结”出了哪些可喜的“成果”?
物以稀为贵优质品种不愁卖
涂山风景区是怀远石榴主产地,全县2.5万亩的石榴,有两万亩集中在这里。作为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保光已经和石榴打了几十年交道。石榴喜干燥、温暖和光照,对土壤要求不高,耐酸碱,一般非耕地,甚至石砾滩地都可栽培,稍带石灰质的沙质壤土或砾质土尤为适宜,怀远荆涂二山也因此成为安徽石榴的主要产地,年平均亩产稳定在1500公斤左右。
这几年,随着“高接换优”技术的推广,芽变品种白花玉石籽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优等品。今年,合肥农交会上,6只装的白花玉石籽每盒售价卖到了令人咂舌的120元。
然而,高价格并未使市场对其望而生畏。“物以稀为贵嘛!”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社长陈保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好品种根本无需进市场,在地头就被收购商抢购一空。品质决定价格,陈保光解释说,怀远境内现有十几个石榴品种,其中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红玛瑙等因口感独特最受市场欢迎,价格也因此区分为三六九等,甚至相差数十倍。
推广“高接换优”提高品种质量
涂山脚下的下洪村是怀远石榴的主要产地之一,相对贫瘠的砾质土不适合庄稼种植却最适宜石榴的生长,石榴一直是当地百姓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这几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怀远县逐步实施石榴集中连片“高接换优”,带动分散“高接换优”,通过嫁接培育珍品石榴,不断扩建石榴标准化生产基地。
优质的石榴品种,是按棵计算的。村民王玉和家现有15亩石榴园,但优质的白花玉石籽仅有100余棵,占全部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还不到,产值却是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怀远县,像王玉和这样的果农有很多。
珍贵的优质品种面积小,普通的石榴不受市场待见,为什么不大规模推广新品种?怀远县园艺站站长娄志道出了其中原委,除了枝条紧缺外,三年嫁接周期也让不少小种植户打起了“退堂鼓”。“三到五年都很难大量挂果,没有收益还要很大的人员精力。如果不换,一棵普通果树也能有上百元收益,因此有些村民不愿行动。”
今年,为壮大石榴产业,发展精优新品种,怀远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石榴新品种的改造,从今年开始,每改造一亩石榴就可获得补贴600元,仅今年就完成近500亩石榴的“高接换优”。
穿上防伪标识打造地方品牌
怀远本地石榴还未上市,在怀远县城的一些主干道路口,外地石榴借助怀远石榴的名气,开始“贴牌”销售。
往年,怀远石榴在鱼龙混杂之中,除了少量的好品种外,很多普通品种因为品相等原因卖不上好价格,很多从四川、云南等地运来的外地石榴,到了当地换上“怀远石榴”的马甲,就卖出了好价格。
商贩们为何要舍近求远把石榴运到怀远呢?怀远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云南等地的石榴,虽然口味比不上怀远石榴,但个头大、外表好看,加之上市时间比怀远石榴要早近一个月。所以不少商贩就大量订购这种石榴,冒充怀远石榴往外销售。“我们太需要品牌,要给正宗的怀远石榴加上统一标识。”2004年,上任下洪村党支部书记后,陈保光在涂山风景区成立怀远石榴专业合作社,吸引涂山、杜郢、下洪三个村的社员1017人,并注册了涂山石榴商标,抱团闯市场。“我们只售卖正宗的怀远石榴。”在陈保光的坚持下,涂山石榴专业合作社在业内赢得了声誉,被授权首批使用怀远石榴地理标志。
外来石榴扰乱本地石榴市场,同时也让怀远石榴品牌声誉受到影响。2009年,随着怀远石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真正的品牌运作开始实施。
怀远县质监局负责人表示,为真正体现产品的价值,国家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需要完善法规和成熟的市场支撑。为加强对怀远石榴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保护,今年怀远县成立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使用怀远石榴专用标志实行许可制度,未经申请、审核、注册登记和公告的不得使用。
同时,怀远县政府也同步启动石榴地理标志推广工作,承担怀远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怀远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政府首批选择了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红玛瑙三个优质品种作为贴标品种,贴上防伪标识的石榴将统一推向市场,便于消费者识别。同时,政府在申请者中选择、指定使用人,质监部门全程参与监管,严格执法,从源头上把怀远石榴与其他地区的石榴区分开来。(杨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