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建所50周年回顾
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蒋建科)深秋季节,正是各种水果大量上市,走上百姓餐桌的时节。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也在这美好的时刻迎来自己的50岁生日,让我们祝福他们!因为我们每个人吃的水果里,都渗透着这个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果树科研机构的科技和贡献。
就像奥运会要采集“火种”一样,果树育种和生产也要来这里采集“火种”。来到研究所,记者首先被安排参观“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成的这个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平台,真是无价之宝!它保存梨14个种811份资源、苹果23个种759份资源,现已成为我国梨、苹果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提供利用中心、主要研究基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科学家通过对保存的苹果和梨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抗病虫性等进行较为全面的鉴定评价,筛选出梨优异资源188份、苹果优异资源235份(其中,鲜食优异资源280份,观赏绿化优异资源55份,加工优异资源50份)。20世纪80年代初期,鉴定了我国苹果属、梨属、山楂属32个种,32个野生类型和433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并阐明其倍数性。经观察的种、类型和品种均系原产我国,其中95%以上是国内外没有观察过的。将核型研究首次应用于果树种质资源,居国内外领先地位。80年代后期鉴定提出了我国20个省区李、杏、梅、树莓19个种、5个变种、29个野生类型、648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4个种类的核型。研究了李属、杏属、树莓属植物种的染色体形态特征,种和种群的核型结构,并论证了种间亲缘及进化关系。发掘出许多极为珍贵的多倍体品种、次生种、野生种资源。核型研究提出了李的种群分类,杏血缘关系的论证,树莓的核型结构,为李属、杏属、树莓属的分类、起源、演化提供了细胞学依据。20世纪50年代,还研究明确了苹果、梨等果树重要产区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和动态发生规律,为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建立了落叶果树病虫标本室,收集病虫和天敌昆虫标本约3万份。
建所五十年来,果树研共承担国家、部(省)、市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级科研课题380余项。作为主持单位取得科研成果148项,其中99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农业部科技成果技术改进奖29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7项一系列成果。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培育出红宝、早金冠、国帅、果铃、香红、秋锦、华红、华金、华富、华兴等一系列苹果新品种和苹果矮化砧木CX3、CX5;早酥、锦丰、华酥、华金、锦香、早香1号、早香2号、五九香、八月红等一系列梨新品种和梨矮化砧木中矮1号、中矮2号。另有华苹1号、华脆、华美、B96-1、早金香、香红蜜、3-38、5-3等20余个苹果、梨优系,正在进行观察与评价。华红苹果抗寒性强,对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抗性较强,丰产,果实外观好、品质上等,已在苹果产区大面积推广。早酥梨适应性强、丰产优质,已在全国十多个省推广100余万亩。锦丰梨品质好、晚熟耐贮,已在北方冷凉地区发展40万亩以上。华酥梨质优、高产、抗病。锦香梨品质上等,鲜食、加工兼用,抗寒性强,抗黑星病和腐烂病。五九香梨抗寒性较强,抗腐烂病能力较西洋梨强,较丰产稳产。梨矮化砧中矮1号、中矮2号,植株矮化紧凑,结果早,丰产,抗寒,高抗枝干轮纹病和腐烂病。在辅助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国际上首次利用花药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苹果新品种“华富”;建立了快速高频率苹果原生质体再生技术体系;采用RAPD、AFLP、SSR、DD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BSA技术对抗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星病与梨果皮红色着色、梨倍性相关基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国家对果品及苗木质量安全问题的日趋重视,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苹果、梨等主要落叶果树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先后主持制定23项农业国家(行业)标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实用的果树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总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其前身为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果树室。果树研究所于1970年下放陕西省眉县,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合并。1978年8月,从陕西省眉县迁回辽宁省兴城县。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27人,其中科技人员124人,下设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中心、果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果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果品采后技术研究中心、果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果品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部门,拥有果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国家苹果育种中心”、“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
就像奥运会要采集“火种”一样,果树育种和生产也要来这里采集“火种”。来到研究所,记者首先被安排参观“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成的这个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平台,真是无价之宝!它保存梨14个种811份资源、苹果23个种759份资源,现已成为我国梨、苹果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提供利用中心、主要研究基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科学家通过对保存的苹果和梨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抗病虫性等进行较为全面的鉴定评价,筛选出梨优异资源188份、苹果优异资源235份(其中,鲜食优异资源280份,观赏绿化优异资源55份,加工优异资源50份)。20世纪80年代初期,鉴定了我国苹果属、梨属、山楂属32个种,32个野生类型和433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并阐明其倍数性。经观察的种、类型和品种均系原产我国,其中95%以上是国内外没有观察过的。将核型研究首次应用于果树种质资源,居国内外领先地位。80年代后期鉴定提出了我国20个省区李、杏、梅、树莓19个种、5个变种、29个野生类型、648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4个种类的核型。研究了李属、杏属、树莓属植物种的染色体形态特征,种和种群的核型结构,并论证了种间亲缘及进化关系。发掘出许多极为珍贵的多倍体品种、次生种、野生种资源。核型研究提出了李的种群分类,杏血缘关系的论证,树莓的核型结构,为李属、杏属、树莓属的分类、起源、演化提供了细胞学依据。20世纪50年代,还研究明确了苹果、梨等果树重要产区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和动态发生规律,为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基础性数据;建立了落叶果树病虫标本室,收集病虫和天敌昆虫标本约3万份。
建所五十年来,果树研共承担国家、部(省)、市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级科研课题380余项。作为主持单位取得科研成果148项,其中99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农业部科技成果技术改进奖29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7项一系列成果。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培育出红宝、早金冠、国帅、果铃、香红、秋锦、华红、华金、华富、华兴等一系列苹果新品种和苹果矮化砧木CX3、CX5;早酥、锦丰、华酥、华金、锦香、早香1号、早香2号、五九香、八月红等一系列梨新品种和梨矮化砧木中矮1号、中矮2号。另有华苹1号、华脆、华美、B96-1、早金香、香红蜜、3-38、5-3等20余个苹果、梨优系,正在进行观察与评价。华红苹果抗寒性强,对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抗性较强,丰产,果实外观好、品质上等,已在苹果产区大面积推广。早酥梨适应性强、丰产优质,已在全国十多个省推广100余万亩。锦丰梨品质好、晚熟耐贮,已在北方冷凉地区发展40万亩以上。华酥梨质优、高产、抗病。锦香梨品质上等,鲜食、加工兼用,抗寒性强,抗黑星病和腐烂病。五九香梨抗寒性较强,抗腐烂病能力较西洋梨强,较丰产稳产。梨矮化砧中矮1号、中矮2号,植株矮化紧凑,结果早,丰产,抗寒,高抗枝干轮纹病和腐烂病。在辅助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国际上首次利用花药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苹果新品种“华富”;建立了快速高频率苹果原生质体再生技术体系;采用RAPD、AFLP、SSR、DD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BSA技术对抗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星病与梨果皮红色着色、梨倍性相关基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国家对果品及苗木质量安全问题的日趋重视,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已基本完成了苹果、梨等主要落叶果树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先后主持制定23项农业国家(行业)标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实用的果树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总体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其前身为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果树室。果树研究所于1970年下放陕西省眉县,与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合并。1978年8月,从陕西省眉县迁回辽宁省兴城县。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27人,其中科技人员124人,下设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中心、果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果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果品采后技术研究中心、果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果品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部门,拥有果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国家苹果育种中心”、“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