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瓜农网购地膜出问题 维权陷异地监管困局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晓芬
网购,这一新鲜名词,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对许多青年农民来说,已不再陌生,方便实惠是其明显的优点。
然而,令首尝网购“头啖汤”的海丰县可塘镇瓜农周礼锡没想到的是,用“高科技手段”买来的产品,只获得了短时的兴奋,之后却搅得他几个月不得安宁,“网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维权太难了”。
瓜农联合网购地膜
西瓜是汕尾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仅海丰每年种植面积就达近3万亩。在西瓜种植中,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用来保温、保水、防止杂草生长的塑料地膜,每亩用量约11.7公斤。
“往年这里浙江瓜农很多,海口一个公司就会专门送货(地膜)过来。”10月21日,在陆丰县星都开发区种了13年西瓜的农民林辉谭说,今年浙江瓜农大部分去了其他地方发展,公司便没来送货。由于地膜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西瓜苗的长势和产量,瓜农一般不敢随意购买。
林辉谭的朋友——海丰县可塘镇的周礼锡,在珠三角打过几年工,略懂电脑,根据自己之前在网上购买水管、农药的经验,他建议“联合网购,既方便又实惠”。
这一计划得到16名农户同意,负责购买的任务落到了唯一会用电脑的周礼锡头上。
6月,周礼锡在全球知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阿里巴巴上疯狂搜索出售农用地膜的公司。为了降低信用风险,进入备选名单的公司必须加入了诚信通(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审核,企业身份真实有效)。这样,通过对比网上资料,周挑选了6家公司,并要求对方寄来样品。
“收到样品后,我们16个人经过仔细对比,一致认为‘山东梁山隆昌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隆昌公司)的产品最合心意。”随后,周礼锡在网上查得山东隆昌公司的诚信通指数为105,在农用塑料类公司中位列前茅,这给他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就选它了”。
网上交易过程还算顺利。6月22日,周礼锡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给山东隆昌公司的账户汇了1.5万元订金,委托公司生产。产品生产完毕后,周礼锡汇去剩余金额,公司发货。7月初,16位农民收到了产品。
据周提供的“梁山隆昌塑料有限公司销货单”显示,当时的订购量为:白膜4.829吨,单价1.02万元/吨,总价4.93万元;黑膜4.12吨,单价7500元/吨,总价3.09万元。“网购可以直接与厂家联系,省去了经销商的中间环节,价格上自然有优势,黑膜每吨可便宜2000多元。”周说。
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主要通过传统的渠道销售。在现实交易中,农民受检测手段等制约,农资产品真真假假就很难分辨,农户选产品大多依靠对品牌或本地经销商的信赖。海丰16名农户通过前卫的网购方式买到地膜,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收到产品后没有和当初公司寄来的样品进行对比,便直接铺在了西瓜地里。
林辉谭介绍,西瓜的价格走势有一定规律,一般中秋节、春节前后价格最好。农历7月中旬是种植高峰期,为抢占中秋市场,瓜农会先将地膜铺好,再移栽幼苗。种台湾特小凤(黄瓤)、早佳84-24(红瓤)等品种的小西瓜,皮薄,为防瓜裂不能碰到土和水,要用较厚的黑膜;种星红宝等品种的大西瓜,皮厚,可用较薄的白膜。
“黑膜铺后10天左右开始老化,15天就破裂了。”瓜农林伟坚说,当时西瓜苗已经移栽,地膜裂开后,被风一吹,就盖住了瓜苗,八成瓜苗都死了。
“同期铺下的白膜没有问题,到现在都是完整的。”用了40亩白膜的周礼锡说,一出现问题,农户就将没有用完的黑膜退了回来,用了约3吨,还剩下两吨。随后,周礼锡向山东隆昌公司的徐长坤经理反映情况,要求退货,并赔偿农户损失,“起初他答应来现场看看”。
“林威协,80亩;林伟坚,18亩;黄河钦,35亩;自己,40亩……”林辉谭清楚地记得农户所分得的黑膜量。谈到损失,林伟坚计算道,单地膜损失,前后购买两次(后购买的1吨黑膜,没有购货单),共3.84万元。重新播种的西瓜苗需400元/亩,地膜需100多元/亩,赶在中秋节摘瓜可以卖到1元/斤,错过时节,只能卖到0.6元/斤。而且播期延迟、天气变冷,少收成一批瓜,“往年每亩有2000元/亩的利润,今年还得亏本”。
出现损失后,农户才仔细查看剩下的黑膜,发现货品原来与先期寄来的样品不同:样品光滑、弹力好、无杂物,现货粗糙、拉伸后有很多杂物。“一定要找公司索赔。”周礼锡很气愤,可在多次联系公司后,徐长坤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周礼锡只能向海丰县消委会投诉,但生产厂家在山东,超出了管辖范围;于是,在海丰县消委会的建议下,周礼锡写了投诉信,农户签名后,连同交易证据一起快递给了山东梁山县消委会。
网购须防信用风险
“目前,我们正在调解这起投诉。”10月23日,梁山县消委会王主任告诉记者,周礼锡等农户能否或何时才能获得应有的赔偿,尚难判断。梁山县消委会将到山东隆昌公司抽检样品,周礼锡要提供“投诉方签字的购货原始发票、购货合同、所购实物样品及所剩本批次样品的质检报告”,等待进一步处理。
“如果质检确实有问题,梁山县消委会和该公司最好能到现场,我们可以配合做好‘农业生产损失评估’。”海丰县消委会主任谢建作说,网购从城市逐渐进入农村,虽然方便,价格实惠,但一旦遇到质量问题,维权相当困难。
在网络虚拟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往往不在同一地,甚至可能是不同国别,而国家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电子商务法对网购等电子商务行为进行规范,这给监管及受理投诉带来难度。谢建作解释,假如周礼锡买的地膜是通过山东隆昌塑料公司在海丰的代理商购买的,这就不属于异地监管,网上异地购买需要到公司所在地的消委会投诉,取证、质检、损失评估都比较麻烦,“要是有网络消委会就好了”。
“对比优点,电子商务还是有很多缺点。”同样是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茂名市茂南丰收塑料薄膜厂销售经理许荣胜说,一是销售的产品能否与网上介绍的或邮寄的样品对版,这很难保证;二是如何证明购销关系,除非签订了购销合同或产品有特有的防伪标志;三是维权投诉到公司所在地消委会,难保没有地方保护主义。
“出现这事后,农户再也不相信网购了。”周礼锡说,他后来又从网上买的3吨白膜,农户到现在也不愿意领取,“关键是信誉问题。”
“网络监管完善后,还是很有前景的。网购缩短了销售渠道,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后的必然趋势。”许荣胜认为。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负责网络销售经理唐树民也表示认同,公司在阿里巴巴上注册,主要是为了扩大宣传,目前一些新成立的小公司销售渠道不完善,则会更多通过网络销售产品。
广东省消委会副秘书长江列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网购投诉快速增长。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对此,重庆、北京、广东等地工商局都出台相关规定,将承担起监管网络商品交易的政府职能,但都难以突破异地监管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