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俭:户县户太葡萄亩产5000公斤 是世界平均产量的10倍
主持人:西安市葡萄研究所出的品种就是户太8号和9号这些,葡萄酒也是这些品种来酿造的吗?
纪俭:对,说起来前面有一段,我说起来对新闻媒体很感激,我们记得很准时,94年的10月1号《西安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葡萄大王一年能结三次果的事迹,当时记者看得可能很远,我们当时没看见,我的小女儿在户县的北关村上学,我晚上由研究所回家后他把报纸拿出来,她说你看吹得不行了,明年不结怎么办,当时真把我们吓坏了,当时的葡萄都不敢这么说。
主持人:当时是哪一年?
纪俭:94年,94年西安晚报的记者去访问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就出了一个报道,下来95年我们就睡不着了,怕明年不结,94年是不是一个特殊情况,如果不结我们研究所就有很大压力了,最后95年还结了三茬,结果96年不停的下大雨,因为葡萄在下雨的时候最容易结不出来,加上96年国家要对这个品种正式审定,所以6月里我就整天打伞看,如果不结是不是新闻失实了,我们自己就难解释了。结果96年仍然结了三茬,97年结了三茬。后来我们为了这件事情查了很多资料,原来多茬结果是6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的研究课题,他们当时想用玫瑰香来完成多茬结果,但都是越结越小,越结越酸,所以当时就把这个写成了论文,真正用到生产上的当时没有几家,当时受到新闻媒体的鼓励或者说鞭策,我们就想了一下,我想东北人也种葡萄,西安也种葡萄,江南也种葡萄,东北只有130天无霜期,西安是120天无霜期,他结那么多,我也结那么多,是不是有点冤枉,所以把这个立项,97年的研究很成功,当时省市县在97年10月30日开了一个研讨会,那次全国19个媒体都来看我们的品种,那次影响很大。
主持人:那次就是户太8号?
纪俭:对,那次是户太8号,那次虽然成功了,但是谁都解释不了。
主持人:就实际上成功了,但是无法用理论解释?
纪俭:对,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我记得最难忘的一次就是县上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跟我很好,他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问我爱人说你们家纪老师胡吹呢葡萄怎么能结三茬果,她就说你去看去,真的,以后我记得陕西电视台《社会档案》栏目去给我们拍了,当时栏目组的石主任来了之后,一个老头说石主任你来看,你胡说呢,怎么能结三茬果了,这都是很多真实的事情。我记得在2000年第六届农农高会上,我们带来第三茬的葡萄,就这么大,传统的是越结越小,我们是越来越大,最大的一枝有7、8斤重,谁都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很大,所以第三茬果结这么大是很稀罕的,第三茬果结这么大是很难得的。那次李老师和霍老师就在会上讲,把多茬用在生产上是我们研究所葡萄栽培上的创新。随着这个研发,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就是葡萄酒,我们当时好多事都想都不敢想,我当时在研究资料查到世界葡萄的产量以前是500公斤每亩,我们不负责任的说结了是5000公斤,吓得不敢跟人说,因为当时害怕跟人说了你结了这么多,对我们中国的葡萄产业有影响,说中国葡萄结那么多可能不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敢说,我们只能说优质果是2000公斤,我把优质的一挑,以后在2000年就是出来了户太9号、户太10号,一个系列就出来了。
主持人:后来是怎么样转变开始酿酒呢?
纪俭:因为你把品种培育出来了,最害怕的事情是新闻失实,人难以理解,所以不敢张扬,尤其假事太多,我们也很害怕,在品种研究上,我们也找了新的方法,包括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根据我们的户太品种,对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我们97年获国家栽培技术发明专利,同时当时很激动,我们的品种这么高的产量,如果到国际上该是多么高的产量,自己知道甜,又不敢说,去就抬一棵树,你看,你看得见摸得着。紧接着遇到一个大难题,就是猕猴桃越来越多,当卖到5毛钱的时候群众没有说什么,当卖到2毛钱的时候群众就闹事,把西潼南线堵住了,对我们很有启发,你必须进行深加工研究,如果你不注意深加工研究,一个品种开始,选育一套品种,可以给群众带来很多经济效益,但是越结越多,如果像猕猴桃一样市场没有人管,放任自流就不行。所以从96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深加工研究,但是人就说这个品种不能加工酒,遇到新的难题了,我就研究加工葡萄汁,葡萄汁非常好,我2002年就请郑州研究所的一个沈老师来,他从新疆吐鲁番过来,当时是杨凌的10月3、4号,我当时让他一尝,一侧上差不多有21-23颗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