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大枣甜又香
红枣是迄今为止新疆林果业效益最高、最具持续增收潜力的果品。尤其在干旱缺水的哈密,红枣在节水、提高森林覆盖率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也使得人们对它“高看一眼”。2008年,哈密地区大枣面积达到21万亩,大枣红遍了哈密的“半边天”。
11月初的哈密,无边的秋色似乎都是杨树、柳树渲染出来的。相形之下,刚刚奉献过丰盛果实,枝叶脱落的枣树显得有几分落寞,全然没半点张扬地隐身于空疏的园子里,或者农户的房前屋后。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个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里,最能给哈密农民带来喜悦的不是风采十足的杨柳,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品格的红枣———农户院子里那一堆堆晒得半干、散发出阵阵甜香的大枣,以及一辆辆准备发往北京、山东等地的满载红枣的卡车都在告诉我们:哈密枣农刚刚收获了一个丰硕的季节。
截至目前,哈密地区各种果树面积33.6万亩,其中红枣占21.5万亩,以红枣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8万多吨,林果收入1.7亿元,占大农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更多的枣树进入盛果期,大枣完全可能成为带动哈密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主要增长点。
通过对哈密大枣产业的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大枣在哈密山南平原的栽培史长达1300多年,自古就有“香枣”的美称。尽管国内出产红枣的地方很多,但哈密大枣作为在哈密特定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驯化生成的红枣品种,所具有的个大肉厚、果型饱满、甘甜爽口、外观紫红艳丽等特点,使得它从国内数百个红枣品种中颖脱而出,成为红枣家族中的姣姣者。
那么,大枣又是如何成为哈密农村支柱产业的呢?据哈密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首先得归功于历任哈密地委、行署领导对“南园北牧”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坚持:哈密地处新疆“东大门”,连绵起伏的东天山将哈密一分为二,山南山北截然不同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山南的哈密市最适宜种植喜欢和艳丽阳光亲近的大枣,以及哈密瓜、葡萄、蔬菜等园艺作物。而山北凭借2000多万亩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多年栽培实践,哈密地区干部群众还惊喜地发现:大枣在哈密无论抗逆性还是节水性能相对其他作物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常规灌溉的枣园亩灌溉定额只需500—600立方水,而棉花和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对水的需求量要远远超过大枣,有些作物亩灌溉定额甚至超过1000立方米。对于哈密这样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来说,一种作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它的种植效益,还必须认真核计它一年要“喝”掉多少水!
何况大枣本身就属于高效作物。根据当地干部群众测算,一亩进入盛果期的枣园收入可达7000—8000元。扣除当年成本,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远远超过当地其他作物。
大枣在哈密的出色表现还体现在:大枣属于无限花序树种,5月中旬开花,花期可持续到9月份。哈密春季多风,到了立夏以后风就渐渐止息了,持续开花的枣树总有机会避开大风的摧残。
连片的枣树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而且枣树适应性强,无论是沙壤土、还是粘土、戈壁滩,枣树都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郁郁成林,构成哈密绿洲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
为了培育大枣产业,哈密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5年,哈密农民每定植一亩枣树可以获得100元苗木补助;次年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2007年每亩新定植枣园三年内可获得450元补助;2008年又将原本分三年支付的补助改为验收合格后当年一次性给付。
2008年全地区新定植枣树8万亩,按照每亩450元计算,哈密地、市两级这一年需要为新建枣园提供的财力支持就达3600万元。
“我们强调增收富民,就是要通过各种扶持措施,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强调。同时从2007年开始,哈密市每年还出资为新定植枣树办理苗木安全越冬保险,让农民吃“放心丸”。
地、市两级林果技术员还以建立林果科技标准化示范点的形式,组建技术服务队下乡进村,为各族枣农提供培训以及枣树田间管理方面的技术示范。
此外哈密地区这几年还先后完成了哈密大枣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和原产地地理产品标志保护,制定出台了哈密大枣的标准化体系,组建了哈密大枣等林果产品的专业协会,为大枣产业的成长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看着地里的枣树一天天长高,枝条上的果吊(结果部分)越来越密集,哈密农民种植、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以往当地枣园每亩定植44株,这两年通过推广矮化密植技术,亩株数增加到84株以上。
过去农民把枣树当副业,浇水时首先保证棉花等其他作物,枣树只能退而居其次。棉花通常6月10日前后浇头水,其时正值枣树花期,不宜浇灌。可是农民眼里只有棉花,最终是棉田浇过水了,套种在棉花地里的枣树花朵也败落了一地。
这两年的情况就不同了,相当数量的新定植枣树直接进入大田,而且是矮化密植,不再套种其他作物。为了保证越冬成活,哈密市农民还在新定植枣树根部培土,不让冰凉的雪水渗入枣苗根系。修枝、抹芽、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也全面加强,肥料投入农民也很舍得,一亩枣园通常要施2—3立方农家肥。
哈密枣农精心打理枣园,一棵棵枣树也以饱满的热情来回报人们的辛勤照料。哈密市的五堡、二堡等一系列乡镇枣树已经成了农田里的主栽品种,大枣逐渐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哈密市五堡乡库切提勒克村农民芒力克,10亩枣园今年红枣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7万元。这还不是枣农芒力克收入的全部:他家枣园里还培育了1万多株枣树苗,其中5000株今年以每株4元的价格售出,仅此一项又给他增添2万元收入。
为了款待客人,芒力克留下了30多公斤一级大枣。我们品尝了他家的大枣,味道果然非同一般。那样的大枣,在市场上标价100多元一公斤呢!
哈密市二堡镇奥尔达坎儿子村农民克尤木今年6亩大枣卖了2.5万元。枣园里还套种了小麦,总共收获16麻袋麦子(1600公斤,每公斤售价2.95元)。随后他又在枣园里复播了一种叫“高梁草”的牧草。“高梁草”和小麦秸秆都用来喂牲畜———克尤木家的棚圈里养了2头牛,20多只羊。
从6亩枣园延伸出这一条条相关致富门路,农民克尤木通过种红枣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到'十一五’末,哈密地区大枣建园面积要达到30万亩。”郭连山书记谈到。
概言之,哈密地区通过对大枣产业的全力扶持,既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哈密城乡协调发展。
11月初的哈密,无边的秋色似乎都是杨树、柳树渲染出来的。相形之下,刚刚奉献过丰盛果实,枝叶脱落的枣树显得有几分落寞,全然没半点张扬地隐身于空疏的园子里,或者农户的房前屋后。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个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季节里,最能给哈密农民带来喜悦的不是风采十足的杨柳,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品格的红枣———农户院子里那一堆堆晒得半干、散发出阵阵甜香的大枣,以及一辆辆准备发往北京、山东等地的满载红枣的卡车都在告诉我们:哈密枣农刚刚收获了一个丰硕的季节。
截至目前,哈密地区各种果树面积33.6万亩,其中红枣占21.5万亩,以红枣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8万多吨,林果收入1.7亿元,占大农业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更多的枣树进入盛果期,大枣完全可能成为带动哈密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主要增长点。
通过对哈密大枣产业的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大枣在哈密山南平原的栽培史长达1300多年,自古就有“香枣”的美称。尽管国内出产红枣的地方很多,但哈密大枣作为在哈密特定气候条件下经长期驯化生成的红枣品种,所具有的个大肉厚、果型饱满、甘甜爽口、外观紫红艳丽等特点,使得它从国内数百个红枣品种中颖脱而出,成为红枣家族中的姣姣者。
那么,大枣又是如何成为哈密农村支柱产业的呢?据哈密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首先得归功于历任哈密地委、行署领导对“南园北牧”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坚持:哈密地处新疆“东大门”,连绵起伏的东天山将哈密一分为二,山南山北截然不同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山南的哈密市最适宜种植喜欢和艳丽阳光亲近的大枣,以及哈密瓜、葡萄、蔬菜等园艺作物。而山北凭借2000多万亩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多年栽培实践,哈密地区干部群众还惊喜地发现:大枣在哈密无论抗逆性还是节水性能相对其他作物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常规灌溉的枣园亩灌溉定额只需500—600立方水,而棉花和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对水的需求量要远远超过大枣,有些作物亩灌溉定额甚至超过1000立方米。对于哈密这样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来说,一种作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它的种植效益,还必须认真核计它一年要“喝”掉多少水!
何况大枣本身就属于高效作物。根据当地干部群众测算,一亩进入盛果期的枣园收入可达7000—8000元。扣除当年成本,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远远超过当地其他作物。
大枣在哈密的出色表现还体现在:大枣属于无限花序树种,5月中旬开花,花期可持续到9月份。哈密春季多风,到了立夏以后风就渐渐止息了,持续开花的枣树总有机会避开大风的摧残。
连片的枣树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而且枣树适应性强,无论是沙壤土、还是粘土、戈壁滩,枣树都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郁郁成林,构成哈密绿洲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
为了培育大枣产业,哈密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05年,哈密农民每定植一亩枣树可以获得100元苗木补助;次年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2007年每亩新定植枣园三年内可获得450元补助;2008年又将原本分三年支付的补助改为验收合格后当年一次性给付。
2008年全地区新定植枣树8万亩,按照每亩450元计算,哈密地、市两级这一年需要为新建枣园提供的财力支持就达3600万元。
“我们强调增收富民,就是要通过各种扶持措施,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强调。同时从2007年开始,哈密市每年还出资为新定植枣树办理苗木安全越冬保险,让农民吃“放心丸”。
地、市两级林果技术员还以建立林果科技标准化示范点的形式,组建技术服务队下乡进村,为各族枣农提供培训以及枣树田间管理方面的技术示范。
此外哈密地区这几年还先后完成了哈密大枣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和原产地地理产品标志保护,制定出台了哈密大枣的标准化体系,组建了哈密大枣等林果产品的专业协会,为大枣产业的成长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看着地里的枣树一天天长高,枝条上的果吊(结果部分)越来越密集,哈密农民种植、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以往当地枣园每亩定植44株,这两年通过推广矮化密植技术,亩株数增加到84株以上。
过去农民把枣树当副业,浇水时首先保证棉花等其他作物,枣树只能退而居其次。棉花通常6月10日前后浇头水,其时正值枣树花期,不宜浇灌。可是农民眼里只有棉花,最终是棉田浇过水了,套种在棉花地里的枣树花朵也败落了一地。
这两年的情况就不同了,相当数量的新定植枣树直接进入大田,而且是矮化密植,不再套种其他作物。为了保证越冬成活,哈密市农民还在新定植枣树根部培土,不让冰凉的雪水渗入枣苗根系。修枝、抹芽、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也全面加强,肥料投入农民也很舍得,一亩枣园通常要施2—3立方农家肥。
哈密枣农精心打理枣园,一棵棵枣树也以饱满的热情来回报人们的辛勤照料。哈密市的五堡、二堡等一系列乡镇枣树已经成了农田里的主栽品种,大枣逐渐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哈密市五堡乡库切提勒克村农民芒力克,10亩枣园今年红枣销售收入10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7万元。这还不是枣农芒力克收入的全部:他家枣园里还培育了1万多株枣树苗,其中5000株今年以每株4元的价格售出,仅此一项又给他增添2万元收入。
为了款待客人,芒力克留下了30多公斤一级大枣。我们品尝了他家的大枣,味道果然非同一般。那样的大枣,在市场上标价100多元一公斤呢!
哈密市二堡镇奥尔达坎儿子村农民克尤木今年6亩大枣卖了2.5万元。枣园里还套种了小麦,总共收获16麻袋麦子(1600公斤,每公斤售价2.95元)。随后他又在枣园里复播了一种叫“高梁草”的牧草。“高梁草”和小麦秸秆都用来喂牲畜———克尤木家的棚圈里养了2头牛,20多只羊。
从6亩枣园延伸出这一条条相关致富门路,农民克尤木通过种红枣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到'十一五’末,哈密地区大枣建园面积要达到30万亩。”郭连山书记谈到。
概言之,哈密地区通过对大枣产业的全力扶持,既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哈密城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