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桂圆:何日再度“贵”起来
龙眼亦称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倍加推崇。素有“中国桂圆之乡”美称的博白县,自古以来就有加工桂圆的习惯。早在唐代初期,博白民间就盛行晒烤“龙眼肉”;发展至今,桂圆加工仍是博白农民的一项重要家庭经济收入。
然而,今日的博白桂圆在全国市场来说还不成“大气候“,仍处于“温饱型”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博白桂圆再度“贵”起来?
桂圆加工让农民发了一笔“横财”
博白龙眼生产、桂圆加工,一直是博白人引以为自豪的话题。1991年,博白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1992年被命名为“桂圆之乡”。博白生产的生晒桂圆肉以其颗粒完整、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而饮誉海内外,1993年在曼谷“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4年在“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近几年来,博白年产桂圆肉均在1000吨左右,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
每年到了龙眼上市季节,博白桂圆加工商除收购本地龙眼外,还走遍广西的龙眼生产地区,有20多天日均从外地运回60多卡车的龙眼鲜果,多的一天就运回120多卡车,用于加工桂圆。博白桂圆加工规模之大堪称广西之最,从事桂圆加工的农户达1.5万多户。博白著名的桂圆加工大镇三滩镇,几乎家家建有加工桂圆的烤房,不少户配有大型烘干机。男女老少上阵,生晒烘烤结合,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桂圆加工着实让当地农民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就拿三滩镇来说,一般农户年加工桂圆500公斤左右,获利5000多元;大户年加工桂圆多的达15万多公斤,获利达近20万元。良茂村农民谢德富在去年桂圆生产季节,日加工鲜果达1万多公斤,产桂圆肉1000多公斤,获利可说是“日进万金(元)”。
“桂圆之乡”没有一家真正的桂圆生产企业
博白桂圆生产规模大、质量好,然而近年来龙眼生产一度受滞,桂圆市场也陷于低靡时期。
作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2004年博白龙眼种植面积达21万多亩,如今种植面积仅17万多亩。博白龙眼生产在上世纪80年代初颇具规模,闻名遐尔。但随着规模种植的扩大,果农技术有限,人力不足,疏于管理,加上市场对鲜果需求等因素,导致产量下降效益滑坡。近几年来,不少果农已改种香蕉、柑橙等水果。博白桂圆加工,只能从外地购进大量的龙眼鲜果。
作为中国“桂圆之乡”,博白却没有一家真正的桂圆生产企业,目前的桂圆加工均是家庭小作坊,散布在村屯户落,各自为政各自经营,未能形成搏击市场的强大合力。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博白桂圆生产历史悠久、质量上乘,竟没有一个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而且包装粗糙,只能靠“物美价廉”去争取市场一席之地。而博白桂圆批发出去,经广东等外地客商一番精心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别人的产品,顿然“身价倍增”价格大升,这让博白人颇有“为他人做嫁衣”的辛酸苦楚。
诸多的问题成为博白龙眼和桂圆生产的“瓶颈”,严重阻碍着博白桂圆产业的迅速发展。
突破“瓶颈”必须走企业化品牌化之路
优胜劣汰,是无情地市场竞争规律。博白桂圆只有创品牌、上规模、上档次,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业内人士认为,博白桂圆要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力量,促进龙眼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加强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桂圆加工老板创办企业,创品牌上档次,扩大市场份额,使桂圆生产真正走上企业化、品牌化之路,才能形成搏击市场的强大合力,让博白桂圆再度“贵”起来。
然而,今日的博白桂圆在全国市场来说还不成“大气候“,仍处于“温饱型”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博白桂圆再度“贵”起来?
桂圆加工让农民发了一笔“横财”
博白龙眼生产、桂圆加工,一直是博白人引以为自豪的话题。1991年,博白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1992年被命名为“桂圆之乡”。博白生产的生晒桂圆肉以其颗粒完整、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而饮誉海内外,1993年在曼谷“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4年在“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近几年来,博白年产桂圆肉均在1000吨左右,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
每年到了龙眼上市季节,博白桂圆加工商除收购本地龙眼外,还走遍广西的龙眼生产地区,有20多天日均从外地运回60多卡车的龙眼鲜果,多的一天就运回120多卡车,用于加工桂圆。博白桂圆加工规模之大堪称广西之最,从事桂圆加工的农户达1.5万多户。博白著名的桂圆加工大镇三滩镇,几乎家家建有加工桂圆的烤房,不少户配有大型烘干机。男女老少上阵,生晒烘烤结合,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桂圆加工着实让当地农民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就拿三滩镇来说,一般农户年加工桂圆500公斤左右,获利5000多元;大户年加工桂圆多的达15万多公斤,获利达近20万元。良茂村农民谢德富在去年桂圆生产季节,日加工鲜果达1万多公斤,产桂圆肉1000多公斤,获利可说是“日进万金(元)”。
“桂圆之乡”没有一家真正的桂圆生产企业
博白桂圆生产规模大、质量好,然而近年来龙眼生产一度受滞,桂圆市场也陷于低靡时期。
作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2004年博白龙眼种植面积达21万多亩,如今种植面积仅17万多亩。博白龙眼生产在上世纪80年代初颇具规模,闻名遐尔。但随着规模种植的扩大,果农技术有限,人力不足,疏于管理,加上市场对鲜果需求等因素,导致产量下降效益滑坡。近几年来,不少果农已改种香蕉、柑橙等水果。博白桂圆加工,只能从外地购进大量的龙眼鲜果。
作为中国“桂圆之乡”,博白却没有一家真正的桂圆生产企业,目前的桂圆加工均是家庭小作坊,散布在村屯户落,各自为政各自经营,未能形成搏击市场的强大合力。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博白桂圆生产历史悠久、质量上乘,竟没有一个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而且包装粗糙,只能靠“物美价廉”去争取市场一席之地。而博白桂圆批发出去,经广东等外地客商一番精心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别人的产品,顿然“身价倍增”价格大升,这让博白人颇有“为他人做嫁衣”的辛酸苦楚。
诸多的问题成为博白龙眼和桂圆生产的“瓶颈”,严重阻碍着博白桂圆产业的迅速发展。
突破“瓶颈”必须走企业化品牌化之路
优胜劣汰,是无情地市场竞争规律。博白桂圆只有创品牌、上规模、上档次,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业内人士认为,博白桂圆要突破发展“瓶颈”,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力量,促进龙眼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加强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桂圆加工老板创办企业,创品牌上档次,扩大市场份额,使桂圆生产真正走上企业化、品牌化之路,才能形成搏击市场的强大合力,让博白桂圆再度“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