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遂胜:一个“果王”的传奇
他是一个从泥土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是一个带领万千果农致富的领头雁。在他的引领下,公司从无到有,现如今资产总额达到8200万元,拥有自营果业基地2600亩,网罗2万余农户,销售果品总量12万吨,带动果农年增收3240元。他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2005年8月21日,在湖北省考察工作的**总书记亲临老河口市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亲切接见了杨遂胜,并高度赞扬他:“你是一个农民老总。”
公司简介
老河口市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位于老河口市洪山嘴办事处,1997年成立,湖北省林产业、农产业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37人,专业技术人员40名,资产总额829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123万元,自营开发果业基地2600亩,自营5000平方米果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个,自营400吨库容果品恒温库一座。
投资3500万元,在城东工业园征地20000平方米,新建厂房10000多平方米,建成果、蔬罐头加工出口分公司——华晟食品分公司。公司于2009年4月26日正式投产,以芦笋、黄桃、甜玉米、砂梨为原料的3条生产线,年生产罐头食品10000吨,销售收1.2亿元。辐射果业基地面积8.56万亩,网罗农户2万户,具备了年生产各类优良果树苗木40万株,绿化苗木100万株能力的能力。
多年来,公司精心打造了“汉水”牌系列农产品、“仙仙”牌大仙桃两个农产品品牌,2000年汉水牌优质砂梨被湖北省农业厅评定为“湖北十大名果”,2005年“汉水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湖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仙仙”牌大仙桃被评为“湖北省十大优质果品”,2004年、2007年大仙桃获“湖北省名牌产品”。
探索:
从一棵桃树到一个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遂胜从中学回到家乡。在多方考虑后,他选择了留在家乡,开始在家门口寻找出路。
由于位于汉水之滨,土壤大部分属于沙土,他先是摸索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但收效不明显,后又尝试种植葡萄、盖大棚栽草莓,通过对种植的摸索,杨遂胜逐渐认识到只有发展高效作物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一次,他与父亲商量到底种什么好,父亲说,自己家院子里的一棵桃树,是本地的一个优良品种,现在快死了,要是死了可真是让人心痛。听了父亲的话,杨遂胜想:“是呀,自己院子里的那棵桃树,每年结出的果实确实很大很甜呀,现在国家支持发家致富,这种大仙桃拿到市场上去,肯定大受欢迎的,何不尝试着把这种桃子嫁接出来发展成产业呢?”这一“灵感”,让杨遂胜顿时兴奋起来。由于自己不太懂种桃技术,又不懂嫁接知识,杨遂胜迅速到书店买回了一大堆相关书籍,开始一门心思地“啃”起了果树栽培学。
之后,他利用从书本上学来的新知识,开始从他家那棵“大仙桃”树上取枝,尝试着嫁接起来,没想到,当年还真的成活了12棵树苗,他兴奋异常,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养护着这些幼苗,待这些果树两年后挂果时,果然结出了又大又甜又鲜艳的桃子。果实一成熟,由于味美、个大,不等拿到市场上就被内行的商贩抢购一空。
首战告捷让杨遂胜信心大增,他一下承包了30亩荒滩,开始从这些大仙桃树上大量取枝进行育苗栽培,扩大种植面积。他找到本地和华中农业大学科研所的果树专家,向他们多次请教,并报名参加了果树专业大学自修。有了技术功底和专家的支持,他对大仙桃再度进行改良,对大仙桃生长结果习性及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使这棵桃树“后代”果实越长越大,品质越来越优。在他种的这些桃树上,最大的桃子曾经达到过1斤2两多,普通桃每个也在6两左右。1989年经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12位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定杨遂胜发掘推广改良的大仙桃属于湖北十分罕见的中熟优质桃品种,2001年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鄂桃一号”。
跨越:
从一人富到万人富
从此,杨遂胜更加坚定了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他多方筹集资金,又一次性买断了附近300亩荒山,开始大面积种植大仙桃。他成立了一个以发展果品业为主的基层协会,吸收周围农户为会员,然后免费培训这些“会员”农户,并为其提供果树苗,发动大家都来种植桃树,然后再全部回收会员农户的果品。
1995年他加大良种繁育步伐,当年育优良梨桃苗木20万株,让利3万元鼓励群众发展。到1999年,原洪山嘴办事处沿河3个村家家栽上了果树,户平达到5亩,一下子使洪山嘴办事处成为远近闻名的“无粮办”。五年间,他手把手教会了全办事处47名技术骨干,平均每年要印发技术资料12种12000余份,培训果农160场次8000人次以上。
杨遂胜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7年成立了老河口市仙仙果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以果业发展、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为主。为了搞好市场营销,他坚持“三抓”战略:一是抓品牌营造,注册了“汉水”牌砂梨和“仙仙”牌大仙桃两个商标,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多方筹资12万元,建起了固定广告牌,并在襄樊市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开展广告宣传,积极参加国家、省级果品评比博览;二是抓市场网络建设,在市内建起了一个简易的2000余平方米的果业专业批发市场,在全国12个大城市设立了窗口市场,组织16人4个专班外出联系市场和客商;三是抓优质商品化生产,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努力提高果品品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仙仙果品公司当年为果农销售梨、桃1800余吨,公司收入36万元。1998年销售果品2700万元,公司收入近50万元。
到了1999年,随着公司知名度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提高,杨遂胜把发展眼光瞄准了全市。在技术辐射上,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与老河口市果蔬专业技术研究会进行良性互动,技术服务遍及老河口市10个乡镇办3000余亩果树。在果业开发上,仙仙果品有限公司先后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楼办事处、光化办事处自营开发1860亩,合作开发3400亩。在果品营销上,仙仙果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与果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合同面积由1999亩达到3900亩。2007年定单产品收购面积达到21000亩,市场开拓力度逐年加大,果品销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4个国家。营销手段日益丰富,开展了上网销售、配送、代理销售等业务。在技术推广上,健全了销售网络,规范了梨、桃优质商品化生产规程,编制了《大仙桃》、《华梨一号》优良品种优质栽培技术,并印制成书3000本,年培训果农达到15000余人次。通过推广优质商品化生产技术,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不仅成为襄樊市级龙头企业,更成了湖北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显著提高。
质变:
从果树产业到现代农业
在果业发展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拓展更大的市场,杨遂胜带领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一班人”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从基础抓起,不遗余力地为老河口市果业优化结构,更新品种而努力。为了改造老河口市品种日益老化的8万亩砂梨,从2001年开始,他在老河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引进黄金梨、黄冠梨等新品种,开始大规模多头高接换茬,采取与果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由公司投入改造资金,2002年改造500亩,到2007年改造完成15000亩,并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千亩黄金梨改造项目,累计筹集资金达580万元用于老品种砂梨改造,仅此一项年增加果农收入1500万元。
杨遂胜用超前的眼光认识到:果业要发展,机制必须优化,必须有效凝聚社会各种资源。他在壮大公司发展的同时,不断扶持老河口市果业协会,并于2007年与老河口市胜华果蔬专业合作社展开了全面合作,形成坚实的技术推广培训辐射网络基础,辐射全市果业面积70%以上,网罗果农1.86万户。积极推动果树产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抓市场和加工,中介组织抓技术服务和培训,农民放心生产、放手投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他积极探索完善了果树新品种引进、试栽、推广机制、品牌共创共享机制、技术支撑运作机制等。杨遂胜倡导的这种产业运作模式不仅受到了果农的欢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先后迎来了全国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参事室的视察调研,对其它地区和其它专业提供了借鉴样板。
2001年杨遂胜成功申报了农业部绿色果品生产认证,为了提高全市绿色果品生产水平,他组成了一支由46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队伍,以全市近15000名会员以及370名农村技术骨干为依托,完成汉水梨、大仙桃标准和生产规程制订,并于2006年完善了果树土壤配方技术运作机制,展开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工作,标准化生产卓有成效。在襄樊市优质水果工程验收中,老河口市优质果品率达到了65%,而每增加一个优质果品率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果农300万元以上的收入。
目前,仙仙果品有限公司新建了1000吨规模的冷藏库,窗口市场增加到147个,周边城市果品销售网点达到139余个,产品在全国67个城市237家超市销售,并筹资3000万元在老河口市城东工业园区兴建了年产万吨规模的果蔬出口制罐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可带动2万亩果蔬基地发展,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元以上。
展望未来发展,杨遂胜充满信心。他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写道:到2010年仙仙果品有限公司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管理水平,具备全国知名果品品牌,自营基地达到3000亩,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年销售利润达到4500万元的公司。围绕这一目标,杨遂胜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在果业富民强市的征程上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