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黄骅冬枣市场走俏 枣农坐等客商临门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食品产业网   发布者:管理员
热度136票  浏览18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9月20日 15:49
  从迷路到轻车熟路
  
  再过几天,黄骅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左晋国又要到北京市场了。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左晋国自我感觉很轻松。
  
  “现在每到冬枣收获的季节,各地来合作社收冬枣的客商就有100多位,合作社会员也纷纷自己往北京的市场跑。刚开始那几年,大伙儿到北京就迷路,由于要赶早市送枣,问路的电话让我整夜都睡不着。”回忆起开拓市场的艰辛,左晋国颇有感触,“后来大家跑北京越来越频繁,变得轻车熟路了。现在我不用再担心晚上有电话了。”
  
  “现在黄骅冬枣的市场逐步走向专业化,市场认可度也提高了,以北京市场为例,黄骅冬枣卖不完,其它地方的冬枣就卖不出去。”左晋国自豪地说。
  
  成立于2005年的金果冬枣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条艰苦的市场开拓之路。为了开拓市场,合作社的几个种枣大户多次奔赴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地推介黄骅冬枣,先后与北京锦绣大地四道口果品批发市场签订了市场开发协议,与西安、洛阳的果品批发市场达成了营销协议,与家乐福、华联等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建立了从东北的沈阳、长春、大连等地辐射到西安、郑州、上海等地的冬枣销售网络。之后,金果合作社又把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锦绣大地市场和红艳市场三大果品市场作为黄骅冬枣销售的主要市场,并在2009年成功开辟杭州市场。
  
  为了让合作社所有会员都享受到市场化的甜头,金果合作社实行统一定价制度,所有销售冬枣都必须冠以黄骅冬枣的牌子,避免恶性竞争。这让金果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左晋国介绍,到北京市场销售的冬枣早晨进入市场,中午便能卖完,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近两年合作社的冬枣在北京市场每年都要销售15到20万公斤,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16至20元,比在黄骅当地销售价格高出了许多。
  
  旅行社渐成“大客户”
  
  冬枣还没大批上市,打给黄骅市林业局冬枣站站长韩金德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不过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打来电话的有很多是旅行社。
  
  “随着近年来知名度的提升,黄骅冬枣的品质和文化含金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观光采摘游也逐渐升温。”韩金德说。
  
  不久前,孔店冬枣观光园和西聚馆冬枣观光园被评为省级观光采摘果园,为黄骅冬枣发展观光采摘业提供了新的载体。“过去,每年冬枣收获时,来采摘的都是一些关系户和客商,但现在旅行社也瞄上了这一市场。前几天,唐山一家旅行社给我打电话想派旅行团来黄骅采摘冬枣,我联系了几个观光园,对方比较满意,应该能成行。”韩金德介绍,“观光采摘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既可以现场品尝黄骅冬枣,了解冬枣文化,也能提升果农的收益。”
  
  孔店村种植大户刘金恒对此也颇为赞同。孔店村冬枣种植面积两万亩,今年产量将达到2500万公斤,这样一个黄骅冬枣种植大村,每年都吸引着很多采摘客。刘金恒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旅行社这种消费性采摘售价在每公斤20元以上,即使减去游客在枣林里造成的损耗,也比单纯卖枣收入高。发展观光采摘是增收的有效办法。”
  
  今年春天,刘金恒和几个朋友到北京考察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业,观光农业的良好前景深深吸引了他们。“那里的观光农业比较发达,对于黄骅冬枣发展观光农业很有借鉴意义。我们计划再增加草莓、甜瓜等其他大棚作物,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实现观光采摘,为冬枣采摘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
  
  从事冬枣行业已经30年的韩金德十分看好黄骅冬枣的观光采摘。在他看来,不仅是农户,冬枣加工企业也能积极参与进来。比如把游客带到企业参观,让企业讲解冬枣的历史文化和营养价值,到无菌加工车间参观,让游客有直观感受,能更有效地提高黄骅冬枣知名度。
  
  让黄骅冬枣和旅游产业融合在一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成为黄骅冬枣未来的出路。对此,韩金德坦言:“观光采摘需要对冬枣种植、管理实行标准化和量化,目前,黄骅冬枣还偏向于种植销售,发展观光采摘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路注定是很光明的坦途。”
  
  市场终端变化成为“大考”
  
  市场终端的改变影响黄骅冬枣的成长轨迹,市场发育壮大了这个富民产业。
  
  成立十年的黄骅天天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黄骅冬枣的成长而壮大。目前,天天食品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公斤,每年冬枣丰收时,都昼夜不停的把新鲜冬枣运往公司冷库储存。十年时间,天天食品的拳头品牌“十月红”几乎成为了黄骅冬枣的代名词。
  
  天天食品董事长杜国良一直主张黄骅冬枣必须走市场化之路才能取得更好发展。“黄骅30万亩冬枣林每年创造10亿元的复合产值,但这一数字还没有显现挖掘出黄骅冬枣的潜力。”
  
  对于天天食品这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市场终端的变化成为一场大考。“2003年时,天天食品的市场还集中在沧州地区,后来逐渐布局全国市场。但因为冬枣种植易受到天气影响,加之冬枣保质期短、市场多变和近几年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危机几乎时刻环绕着企业。”杜国良形容企业的状况如履薄冰,“过去我们一直关注于大超市、高端商场,但入店费等各种费用水涨船高,销售市场并不乐观。我们现在开始推行小包装的销售,进入细小的市场终端,比如社区便利店、小超市等,对扩大市场知名度的效果不比大超市差。”
  
  近年来,黄骅市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户、企业,使黄骅冬枣实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枣农们渐渐放弃了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做法,黄骅冬枣的市场也越做越大。如何继续打破小农意识的藩篱,完善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意识,成为黄骅冬枣产业新的课题。
  
  “黄骅冬枣特殊品质决定了种植技术难度大,人工成本高,因此市场价格一直比较高。打价格战不是出路,应该更重视冬枣市场终端建设。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意识,做好市场终端,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冬枣产业。”杜国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