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給錢都沒人要到搶手貨——由“柑橘皮渣危機”引發的技術創新
本報記者走基層•調研
中國科技網重慶12月23日電“最近幾年,拿柑橘去檢測,含糖量明顯提高、酸度下降,收購價格也就相應提高,果園里土壤條件明顯恢復,柑橘皮渣做成的有機肥還真發揮了大作用。”早熟柑橘即將采摘,重慶忠縣文筆村,果農伯志禮站在自家20多畝的果園里喜上眉梢。
“現在果農看成寶貝的柑橘皮渣,4年前還是個‘禍害’。”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研究員雷霆告訴記者,當年這個“禍害”差點導致工廠停產,差點導致與果農簽的收購合同沒辦法履行,差點導致柑橘爛在地里。
“橘子紅了”難道還要爛在地里
和柑橘打了25年交道的雷霆,忘不了2008年的夏天。
在他當總工程師的重慶三峽建設集團下轄的橙汁廠,運去縣垃圾處理站的2000噸皮渣,又被原封不動地運了回來。他趕去與對方交涉。
對方帶他到10天前填埋的皮渣現場,地面被回滲的黑水覆蓋,露出水面的土壤板結成塊狀,40攝氏度的高溫下,混雜著發酵後令人反胃的惡臭。
無言以對的雷霆知趣地打道回府。
“這2000噸廢物不趕快處理掉,工廠就沒辦法繼續運行,果農的柑橘沒辦法收購,橙汁產品沒辦法供給客戶,總之就亂套了。”一連串可能引起的惡性效應讓雷霆發了慌。
為了解決困局,他們只能把皮渣壓埋到果園里。“這確實是一個下下策。”不出雷霆所料,一時的困局得以解決,但新問題很快出現了。回填到果園里的皮渣,在高溫下很快發酵變質,很多果樹爛根或者生長不良。
“當時真的無路可走了!”雷霆說,為了解決這些“後患”,三峽建設集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可是一個窟窿剛補上,一個窟窿又捅開了。
“拿來主義”引發的“皮渣危機”
橙汁行業有一句行話叫“一半柑橘一半渣”。
柑橘品種再好,渣的問題沒解決,就會反作用于生產,事倍功半。
忠縣所處的三峽地區,柑橘種植歷史悠久。三峽工程建成後,各級政府把發展柑橘產業及橙汁加工業,作為穩定庫區移民和恢復庫區生態環境的重點工程。
雷霆介紹,橙汁加工本身有利于提振當地經濟,但是加工後剩余的皮渣,由于其含水量超過80%,按照長期以來填埋的處理方法,不但破壞整體水循環系統,對土壤的傷害也難以估量。
這顯然與產業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
早在2003年柑橘產業化研究的初始,皮渣無害化處理已被擺在了重要位置。
直接烘干皮渣做有機肥料。雷霆和科研人員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鑒發達國家通用的處理皮渣方法。但是,沒過多久,他們發現這個方法出現了“水土不服”。
“由于能源價格不同,處理1噸皮渣的成本幾乎接近1噸柑橘的收購價,而且燃煤發電又會造成二次污染。”雷霆發現,“拿來主義”的做法走進了死胡同。
別人的路走不通只能走自己的路。一段時間里,他們瞄準了添加牛糞等物質發酵生產沼氣,但是傳輸管道、能源消耗、二次污染等問題,還是讓這一想法止步了。
雷霆今日回想起來仍然認為,2008年那場“皮渣危機”,為他們敲響了最後的警鐘。
逼出來的技術創新
在雷霆看來,他們的創新是逼出來的。
這一年,由重慶市科委牽頭,西南大學和中國農科院柑橘所開始了柑橘皮渣處理項目攻關。經過反復試驗對比,他們選擇了微生物高溫耗氧發酵的方法。
他們建立了優良工程菌株的選育及人工繁殖體系,在國內首次構建了無害化處理柑橘皮渣的工程菌株。
在皮渣中添加選育出的高溫微生物菌株,經過60天發酵和翻拋,不需要任何加熱烘干過程,皮渣含水量可以從80%降低到20%,達到有機肥料標準;處理成本從原來的1000元/噸降低為200元/噸,整個處理過程環保、高效、節能。
“2011年這一技術在公司應用,我們建成了國內第一條無害化皮渣處理生產線。以公司目前每年3萬噸鮮果的消耗量,最後80%的皮渣用于生產有機肥,每年可生產5000噸左右。除公司基地留存10%自用外,每噸最低售價600多元銷售給果農,總銷售額達到270萬,扣除成本利潤為180萬元。”雷霆算了一筆賬。
在他看來,這些本是廢物的皮渣帶來的“剩余價值”倒是其次,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科技攻關從根本上解決了皮渣污染這一關鍵性“剩余問題”,讓高科技的選育技術、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橙汁生產技術有了用武之地。
“這是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不但做到了低耗能、無污染,而且有機肥料促進了作物的生長和土壤的保持。”這樣的結果終于讓雷霆感到苦盡甘來。
“剩余產品”的“剩余價值”
沒用的柑橘皮出口到荷蘭,可以用于冰激淋和蛋糕等食品加工行業,銷售價格幾乎等于柑橘的收購價格。
听到雷霆帶來的消息,種了十幾年柑橘的伯志禮吃驚不小。
不久前,一家荷蘭食品生產企業在我國多個柑橘生產基地考察後,經過了嚴格樣品篩選和檢測過程,只和三峽建設集團簽訂了每年500噸柑橘皮丁的銷售合同。
“大家都知道歐洲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程度,我們基地的柑橘和合作果農的柑橘園,有機肥使用率佔到肥料使用總量的50%。”雷霆認為,正是這樣的優勢讓他們的產品達到了外商希望的質量標準。
“沒想到,過去給錢都沒人要的皮渣現在成了搶手貨。本來外商需要的量不止500噸,可是沒辦法,我們每年只能為他們提供這麼多。”雷霆說,目前公司的皮渣已經全部回收利用,除80%用于生產有機肥料外,香精油原料、中藥材、皮丁出口,都成了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
早熟的柑橘紅透了,下個月榨汁期一到,皮渣處理車間又要忙碌起來。雷霆再也不用看著一車一車的皮渣發愁了,這些“剩余產品”有了它們的“剩余價值”。(記者吳晉娜)
《科技日報》2012-12-24(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