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油橄榄的凉山“版图”
令谌业朝忙起来的是凉山油橄榄产业的再起航。
11月7日,在盐源县召开的凉山州林业产业发展大会上,凉山州中泽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泽公司”)进行了油橄榄种植情况的专门介绍。从2002年起,中泽公司就开始致力将国外油橄榄良种引入凉山州进行大规模的试验种植,在西昌市的月华、北河等地建有基地。“此举向全州释放出一个信号,凉山州要大规模地发展油橄榄。”凉山州林业局副局长杨利民说。
上世纪60年代,凉山州开始规模试种油橄榄,产量一度达19377公斤。然而,因政策和市场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凉山种下的油橄榄大都被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木本粮油,财政部出台有关文件鼓励油橄榄适生区加大油橄榄发展力度,加之橄榄油消费市场价格看涨,农民种植热情慢慢升温。在杨利民眼里,凉山州再兴油橄榄产业万事俱备,只盼政策东风,“若借得政策东风,十年之内全州油橄榄预计可达50万亩的种植规模。”

农民正在采摘油橄榄。中泽公司供图
种植升温
对比账算得过,种植户增加
经过十多年栽培试验研究,凉山州先后开展了适应性观察等大规模试验,并对攀西地区油橄榄野生资源利用作了相应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到1981年,全州17个县市已累计定植32.48万株,1983年油橄榄鲜果产量达19377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但那个时候大家没有意识到橄榄油的营养价值。”凉山州林业局产业站站长敬斌说,受政策因素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凉山种下的油橄榄大都被毁。
而今,国内橄榄油市场已今非昔比。2000年我国进口橄榄油330吨,而2010年这个数据为24724吨,据中国经济林协会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橄榄油消费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现有30亩油橄榄的谌业朝觉得拣了一个大便宜,原来这块地上,残留着上世纪80年代末未砍完的三四百株油橄榄,他以800元的价格从村集体手中承包下来,凭着一股信念,他每年投入1万元重新施肥、浇水和育苗补空。
“大家都觉得这些树没啥子用,我觉得肯定能挣钱。”谌业朝说。2005年老树少量挂果,收了2000斤,以每斤4元的价格卖给了中泽公司。从此,每年的挂果量翻倍增长,到今年,新种树苗也开始挂果,30亩油橄榄已能收鲜果3万斤,售价5元,今年收入达15万元。
“如果油橄榄进入丰产期,一亩年收入可达1万元。”谌业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新品种,油橄榄挂果需要3-5年,刚开始那一年,包括水、肥、种苗的投入,每亩成本在2000元左右,而进入丰产期后亩产达到2000斤,按每斤5元计算,一年的收入就是1万元。“第一年投入比较大,后面就是修枝、施肥和浇水,管理难度不大,投入也不大。”谌业朝说。
算了效益账的不仅仅是谌业朝一人,会理县纪委常委、效能监察室主任杨仕圣算了一笔更大的账。
“油橄榄对政府、企业、农户和生态环境都是朝阳产业。”杨仕圣说。杨仕圣曾经在会理县最早发展油橄榄的木古乡担任副书记,主抓油橄榄产业,并用三年时间对油橄榄做了详细调研,力推会理发展油橄榄。
按照会理县发展10万亩规模油橄榄基地的单元计算,3-5年挂果后果农收益至少达到8亿元。目前中泽公司与农户签订的收购协议价为每斤4元,正常情况下,农户每亩收益在8000元以上。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