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河北围场县张家湾乡小山村里种满“金果树”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1票  浏览30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5月19日 12:46

  中国经济网承德5月18日讯 初夏的河北围场县巴头沟村,河水清清,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123”金红苹果花朵开的正艳,阵阵清风吹来整个小山村都被苹果花香所包围。
  
  半山腰上正在给金红苹果树浇水的彭云介绍说,“去年我家一等果及次品果卖了5万多元,你看今年的金红苹果树花开的比往年还要好,秋季又是个好收成”。
  
  围场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位于围场县东北部,东南分别与内蒙古赤峰市大庙镇、老府镇接壤,西与本县郭家湾乡和新拔乡相邻。全村社会总面积6万亩,其中有林面积41400亩,大地植被率96%,森林覆盖率69%,无霜期为120天左右。肥美的土地、优雅的环境、独特的气候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让这里成为了“123”金红苹果基地。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依托特色产业强村富民的成功之路。
  
  2001年国家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该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当年就完成果树栽植4000多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全村98%的农户都栽植了果树,果树面积达到12100亩,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果园、人人有果树的目标。
  
  巴头沟村党支部书记彭忠看准了林下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抓住了果树种植的商机,聚集曾有种植果树经验及有发展果产业愿望的90余名农民,成立了巴头沟御香果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统一科技培训、统一品种引进、统一施用化肥、统一喷洒农药、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的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本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格局,促使果品销往内蒙古、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区,拓宽了销售渠道。
  
  社员张国锋高兴地说:“有了合作社经营,避免了果农‘单一作战’的风险,果品成了大产业,‘果蛋蛋’变成了‘金蛋蛋’。”
  
  为保证果品质量和品质,合作社还利用农闲时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果品行家里手,对社员进行种植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等方面的培训与交流,大力培养技术能手,目前全村已有120多人获得果树修剪从业资格证书,形成了组组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同时,该村采用野生纯绿色、无污染的安全种植方法,用科技助推果产业发展,提高了种植水平,优化了种植结构,提升了果品品质和竞争力,带动了广大果农发家致富
  
  张家湾乡党委书记毕成果介绍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在当地果品合作社的带动下,借助退耕还林这一惠民政策,农户发展果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发展果品产业既能让荒山变绿川,又能给百姓增加收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2014年以来在巴头沟村成熟的技术带领下,周边半山吐村正逐年增加林果产业面积,通过学、帮、带让周边的穷山沟变成富裕村。
  
  在发展果产业的同时,技术员出身的村党支部书记彭忠带领村民跨省修了条出村路,解决了果品卖难问题。同时采取“林果兼作”、“林木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果树之间的空闲区域,积极发展林苗、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现已发展苗木1500亩,桔梗、党参等果药间作300亩,果树、油葵间作600亩,林下养殖柴鸡2000只。
  
  “我在果树下养殖了2000只柴鸡,咱的柴鸡,被当地人戏称为‘溜达鸡’”。巴头沟村村民李树军一边给鸡喂食一边算起了经济账,在林下养鸡节省饲料,成本低,鸡肉品质高,效益好,而且山林里散养的鸡疫病少。同时,林下养鸡对山林也有利,鸡吃林子里的虫,粪便还林,保护了林子,增加了林地肥力。放养鸡的鸡肉品质好,属于绿色食品,每斤能卖到15元,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张家湾乡在建设管护好现有绿色生态林果产业基地的基础上,逐年扩大林果产业面积,以巴头沟村为示范,打造千亩园和专业村为重点,将林果产业向区域性规模化发展,用成熟化的管理模式推进乡村经济、生态的提升”,张家湾乡乡长李千秋。
  
  巴头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忠说,近年来,我们村始终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常抓不懈,让这种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的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路上的“新引擎”。2014年,全村果品总产量达1.16万吨,苗木产量5千万株,果品和苗木实现销售收入13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宁利勇)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