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我省水果产业要“玩把大的”
果园面积发展到900万亩水果产量突破1000万吨
我省水果产业要“玩把大的”
山西是我国北方主要水果树种的适宜栽培区之一,生产的果品品质优、口感好,闻名国内外。近年来,山西强势推进果业发展,果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就在我省水果产业快速发展时,与之相伴的一些“瓶颈”问题凸显。
为做大做强我省水果产业,11月10日,省农业厅发布消息称,我省将启动实施水果“四大工程”,并通过这“四大工程”,使我省水果产业走上全国一流的产业发展之路,且到“十二五”末,全省果园面积将达900万亩,总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
水果产业受“瓶颈”制约
我省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水果树种适宜栽培区之一。据统计,去年年底,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828万亩,果品总产量703万吨,果品销售收入174亿元,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果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在99%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我省水果产业发展仍然受到不少制约。据不完全统计,我省30%果园属保浇地,40%果园属扩浇地,30%果园属靠天吃饭的旱地。果园土壤肥力低下,多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这是导致我省果园综合生产能力低的主要因素。果树苗木繁育存在着结构过剩、苗木质量差、无病毒苗木比例小等问题,也限制了水果产业发展。
省农业厅果业站负责人称,目前,我省果品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水果专业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目前全省各类水果专业合作社有8000余个,占全省合作社总数的近20%,但合作社多数缺乏规范和引导,组织指导果农生产销售的作用发挥不够。产后处理是水果产业链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水果增值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90%的水果经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投放市场,而我省仅有2%左右的水果经过处理,其余多数是直接采摘后进入市场。除果品商品化处理比例低以外,果品贮藏能力不足、处理设备落后也是制约水果产业发展的一大原因。我省水果贮藏能力仅占水果总量的27%,土窑洞贮藏和恒温机械制冷贮藏各占一半,国际上最先进的气调贮藏在我省尚未使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流通冷链运输、销售,而我省还尚未起步。
启动果业“四大工程”
针对上述问题,省农业厅提出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精品果园建设工程、果园沃土工程、果农素质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等果业“四大工程”。
精品果园建设工程。我省将集成现代水果技术,重点推广间伐减密和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矮密栽培技术,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对果园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园地选择、品种及苗木选择和栽种、土壤管理、肥料使用、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灾害性天气防范、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实行全程监控,最终达到优果率80%以上,商品率95%以上。全省将建设苹果、梨、葡萄、杏等精品果园200万亩,30个水果生产基地,每个县建设1到2个万亩以上精品果园。
果园沃土工程。全省通过果园秸秆覆盖、种植果园生草栽培、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果园肥料利用效率,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推广“畜———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全省将建设果园沃土工程示范园300万亩,果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示范园100万亩。
实施果农素质提升工程。全省各果业管理部门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培养生产型人才。据了解,今后几年,我省将培养1000名乡村果树科技带头人,1万名乡村果树技术骨干,10万名农民果树技术员,并通过发展水果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扶持1000个水果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为培育大型水果龙头企业,我省将重点扶持和发展10个大型水果营销龙头企业,使每个企业销售鲜果规模达到10万吨以上;扶持发展10个大型水果贮藏加工龙头企业,使每个企业年加工消化果品能力达20万吨以上。打造果业知名品牌,培育3到5个全国知名品牌。
省农业厅果业站负责人称,通过以上“四大工程”,我省果业将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采后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使水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到“十二五”末,全省果园面积达900万亩,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
作者:商报记者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