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杨小昌:乡亲们眼中的“苹果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70票  浏览12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11月05日 14:14

    杨小昌,一位普通农民,现年32岁,出生于新庄镇店头赵村,一提起他的名字,新庄镇的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致富不忘乡亲,是远近闻名的“苹果”。1993年初中毕业后,他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他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市场上贩过粮食,也学做过小生意,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坚持下去。12年前,他决定回村务农,在土地上淘金,他多方考察,四处奔走,先后赴陕西旬邑、庆阳赤城等地考察学习,终于发现栽植苹果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一条致富路,他下定决心,依然决定在自家承包地里全部栽植上苹果树。12年来,他靠苹果生产和营销,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提起他的种果史,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苦——埋在心底

  1997年,杨小昌从建筑工队上回到村里,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夜操劳,收不抵支的情形,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不甘贫穷的他决定带领乡亲一同致富。当时正值全县产业结构大调整,鼓励群众栽果建园。他四处奔波,先后到山东浙江等地多次考察,寻找致富门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庆阳黄土高原是苹果生长的最佳适生区,具有栽植苹果的最佳区位优势,并且苹果行情十分看好。经过多次考察,他选择了经营果园这条致富路,先在自家的15亩承包地里建一个果园,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让全村人都富起来。当时,村民对栽植苹果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认识发展苹果产业的市场前景和潜藏的巨大潜力,都说他是空口白话。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他毅然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果园一天天壮大起来,看着一大片的优质果园,他心里乐开了花。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老天爷好像故意作弄人,由于不懂技术,让他不大不小地吃了几次“哑巴亏”。家人的埋怨,亲朋好友的劝说,乡亲们的怀疑与否定,几次动摇了他发展果园的信心。尤其是前三五年,遇到了几次干旱和病虫害,果园每年都要贴进去好几千元,有几次差点让他血本无归。经过这些教训,杨小昌认定了这样一个理:种果还得靠科学,苦干蛮干行不通。从此,他认真学习苹果栽植及果园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一有空就赴陕西等地参观学习,虚心向技术人员和专家请教。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杨小昌掌握了一整套苹果树栽培技术,他的果园效益也越来越好。

乐——化为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2年开始,他经营的15亩果园终于有了效益,从2002年挂果到现在,他的果园年均产量7万斤,产值9.1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以上,成为全镇苹果产业大户之一。过去怀疑过他的人,瞅着杨小昌富起来了,自然而然地沉默了,都还动了栽果树的念头,开始三三两两地聚在杨小昌家里,向他打听效益,询问种植技术。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和一双双期待致富的目光,杨小昌并没有保守和怨恨,而是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并热心帮助他们建果园,学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年均新增果园200亩以上,人均地收430元,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情——系着群众

  近年来,随着苹果市场行情的日渐看好,杨小昌的苹果产业也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好。村里在他的带动下虽然发展起了苹果产业,但因管理不善,技术跟不上,苹果质量差,果农之间相互压价等问题,农民始终赚不到钱。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村里的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成立了服务队和果业协会。他每天骑上摩托车,走东家,进西家,对群众进行免费技术知道,还自费购买了苹果栽植及果园管理方面的书籍200余份,对全村苹果产业进行统一的技术服务指导,不仅提高了全村苹果栽植管理水平,提高了果品质量,而且大大提升了果农的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果农人均苹果收入从2003年的437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0余元。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果园发展上去了,杨小昌的努力却未停止。他说,尽管当不了村干部,照样能为群众办实事,他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