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遍地生金”——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兴隆庄村发展林果产业纪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5票  浏览14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25日 06:31
  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兴隆庄村总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林地面积3200亩。正是这3200亩林地,却给兴隆庄人带来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20年前,由于持续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这片林地几乎成了“不毛之地”的代名词。在这里,人们只能看到三种树:枯树、死树和小老树,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相伟说:“当时面对这片绝望的林地,干部着急直跺脚,百姓扼腕空叹息。”
  
  如何让这片“不毛之地”焕发勃勃生机?兴隆庄人几经探索,选准了发展林果产业的路子。从1993年开始,兴隆庄村因地制宜,开始以逐年分批开发的方式,把残次林开发成果树经济林,主要种植苹果梨、123苹果、黄太平、K9苹果等果树品种,最终通过10批开发,在2009年将3200亩残次林全部改造为果树经济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在初期,老百姓却并不“买账”。原来,果树经济回报周期长,7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前期没有收益,影响了群众承包的积极性。
  
  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只有让百姓真正看到效益!一方面,村里将每亩75块钱的承包费全部投入到上电、打井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并积极帮助承包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果经间作的生产方式。何谓果经间作?李相伟介绍说:“果经间作就是在果树下间种其它作物,当年即可获益,解决果树前期无收益的问题。”几年来,经过不断实践,兴隆庄村逐渐形成了果树间作千斤谷的生产模式。千斤谷加工后的小米品质优良,一上市便受到市场的追捧,近年来价格更是一路攀升。2013年每市斤小米批发价达到3.5元,每亩利润达2000多元,仅此一项,就比种玉米每亩收入高出1000多元。
  
  谈起发展林果产业带来的好处,兴隆庄人赞不绝口。村民张继贵算了这样一笔账:“我家果园一共7.5亩,主要种苹果、123和沙果,头些年果树还小的时候,我在树下种上千斤谷,算下来一亩地的收益在3000块钱左右,这几年到了盛果期,平均一棵果树能挣100块钱,每年收入能达到3万块钱以上,效益是种大田玉米的三四倍呢!”
  
  年年有收入,村民栽植果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目前,兴隆庄村609户村民中的395户承包了果树经济林,林果产业已成为该村的特色富民产业。
  
  为了确保百姓稳定持续增收,2008年,该村果树种植大户谢文龙成立了蒙通兴隆专业技术合作社,主动向100多位社员推广植保、病虫害防治、增产增效等技术,并注册了“蒙通兴隆”水果商标,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兴隆庄村的水果一步步打开了市场。如今,产品销往黑龙江、满洲里、广州、天津北京山西、沈阳等地,部分出口至俄罗斯和泰国。林果产业成为兴隆庄村一张靓丽的“名片”。目前,兴隆庄村共有果树协会1个、果业合作社2个、谷物加工企业1个,已形成以经济林产业带动果树、千斤谷和谷物加工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结构。2012年,兴隆庄村3200亩果树经济效益达到700余万元,林谷间作的700亩谷类创收140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加3290元,占总收入的40%。真正实现林上林下遍生金,长期短期都获益。
  
  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增强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翻开兴隆庄村的发展蓝图,“解决林果技术人员短缺、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队伍建设”等规划历历在目,一幅科学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郑言)
  
  短评
  
  打破制约“瓶颈”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对于兴隆庄村来说,这一因素尤显突出。如何让林地早下“金蛋”?实践证明,发展林果产业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兴隆庄村按照“政策引导,合作经营,稳步扩大”的思路,将3200亩残次林全部改造成生态和经济效益更为突出的果树经济林,并通过果经间作的生产模式,弥补了林业生长周期长、前期无收益的不足,在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