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杨梅丰收人欢笑
今日早晨,笔者来到新河镇楼岙村的凤凰山上采访。放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绿海;向近处看,绿叶丛中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杨梅令人垂涎欲滴。微风吹处,草帽、斗笠在层层绿波中若隐若现,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陪同采访的楼岙村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云招告诉笔者,这个杨梅基地共种植杨梅650亩,是省无公害基地和农业部绿色食品基地。
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果农踩着一根根粗壮的杨梅枝,双手敏捷地采摘杨梅,挂在枝头的杨梅篮一会儿就被盛得满满的。大家的脸上无不写满了笑意。笔者与一位叫陈兴荣的农民交谈,他指着身边的10多株杨梅树说:“在楼岙村,像我这样种植规模的果农只是一个小户,现在杨梅已上市七八天了,我每天都能采摘杨梅30公斤。照今年的行情看,预计这一片杨梅林可收入4000多元。”
上午9时,笔者在山脚下的杨梅市场看到,一些刚刚完成采摘的果农,把一篮篮杨梅一字儿摆开设摊,吸引了路人争相前来购买。这里的杨梅尽管上市量大,价格却不低,高的每公斤24元,低的每公斤也在14元以上。一位叫廖夏生的种植大户说:“现在都讲究科学种植,这里种出的杨梅味道好,还是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把杨梅卖掉。我今天采摘的200多公斤杨梅早早就被大客户订购了。”
他还说:“现在杨梅的采收期有所延长,跨度长达1个月。眼下是采收旺季,这里的东魁杨梅日均上市量达2万公斤,果农们除了在这个零售市场销售外,还有大量的杨梅被大客户电话订购。本来还有许多大型超市要与我们合作,但因无法保证规模供应而作罢。”
张云招向笔者介绍,楼岙杨梅种植过去是小打小闹,从1996年起,村里建立了杨梅合作社,统一了种植品种,注册了“帅超”牌商标,合作社常年邀请3名农技专家进行培训,并统一时间疏果、剪枝、施肥,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在杨梅生长期间,基地不使用任何农药和色素,让杨梅自然生长,因此,这里的杨梅味道特别好,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基地。尝到甜头的农民们种植积极性高涨,预计明后年基地的杨梅林还要增加300亩,整个山林资源开发方兴未艾。待杨梅的种植规模再大些,合作社还想办农业观光园,把农业与“农家乐”旅游相结合,以开拓新的市场。近年来,楼岙村500多户村民家家种植杨梅,全村共建起了650亩东魁杨梅基地,亩均收入4000元,一些大户一季就增收4万多元。
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让楼岙村昔日长满杂草的荒山,成为果农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陪同采访的楼岙村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云招告诉笔者,这个杨梅基地共种植杨梅650亩,是省无公害基地和农业部绿色食品基地。
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果农踩着一根根粗壮的杨梅枝,双手敏捷地采摘杨梅,挂在枝头的杨梅篮一会儿就被盛得满满的。大家的脸上无不写满了笑意。笔者与一位叫陈兴荣的农民交谈,他指着身边的10多株杨梅树说:“在楼岙村,像我这样种植规模的果农只是一个小户,现在杨梅已上市七八天了,我每天都能采摘杨梅30公斤。照今年的行情看,预计这一片杨梅林可收入4000多元。”
上午9时,笔者在山脚下的杨梅市场看到,一些刚刚完成采摘的果农,把一篮篮杨梅一字儿摆开设摊,吸引了路人争相前来购买。这里的杨梅尽管上市量大,价格却不低,高的每公斤24元,低的每公斤也在14元以上。一位叫廖夏生的种植大户说:“现在都讲究科学种植,这里种出的杨梅味道好,还是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把杨梅卖掉。我今天采摘的200多公斤杨梅早早就被大客户订购了。”
他还说:“现在杨梅的采收期有所延长,跨度长达1个月。眼下是采收旺季,这里的东魁杨梅日均上市量达2万公斤,果农们除了在这个零售市场销售外,还有大量的杨梅被大客户电话订购。本来还有许多大型超市要与我们合作,但因无法保证规模供应而作罢。”
张云招向笔者介绍,楼岙杨梅种植过去是小打小闹,从1996年起,村里建立了杨梅合作社,统一了种植品种,注册了“帅超”牌商标,合作社常年邀请3名农技专家进行培训,并统一时间疏果、剪枝、施肥,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在杨梅生长期间,基地不使用任何农药和色素,让杨梅自然生长,因此,这里的杨梅味道特别好,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基地。尝到甜头的农民们种植积极性高涨,预计明后年基地的杨梅林还要增加300亩,整个山林资源开发方兴未艾。待杨梅的种植规模再大些,合作社还想办农业观光园,把农业与“农家乐”旅游相结合,以开拓新的市场。近年来,楼岙村500多户村民家家种植杨梅,全村共建起了650亩东魁杨梅基地,亩均收入4000元,一些大户一季就增收4万多元。
规模农业、效益农业,让楼岙村昔日长满杂草的荒山,成为果农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