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佳沃总裁陈绍鹏:从IT人士到果农的心路历程
绍鹏:有的,就是理论上都认识到了,但和实际体验到的切肤之痛相比,依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和体验完全是两个事情。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我们才切身体会原来这叫保险,原来这叫损耗,原来卖不掉就这样烂了。我们很多事情都规划了,但为了团队的学习和成长,只能忍受这个痛苦蜕变的过程。
辛巴:经常有人咨询我“用什么方式可以把农业做轻”,我说这个不太可能。
绍鹏:我同意你这个观点。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说我们是被逼的,谁愿意搞得那么重,投资回报周期长且慢,就是因为没办法才这样做。有些朋友就说“你管他呢,生存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一上来那么理想化,非要安全的产品”,我说我做这个还真是带着理想主义来的,我纯粹是为了成就事业梦想,不安全的产品我就是不卖,我宁肯赚小钱甚至不赚钱也不卖,就算撞得鼻青脸肿失败了也不那么做,确实带着一种信念来做这个产业。
跨界务农,谦卑融合,力求改变
辛巴:佳沃投身农业以来,我相信您也许听到过另外一些质疑的声音。
绍鹏:我们先吃螃蟹嘛。
我始终觉得我们现在经历的东西,如果别人来做的话同样要经历,我们这批人很努力又不笨,我就觉得不可能不成功。
因为跨界而来,原来在这个界里的人,肯定觉得你是外星人,你的言行在他们眼里显得很怪异,但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是需要改变,怎么改变?就是跨界改变,我始终认为一定是那些跨界跨的很好的团队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踏出来的路才是胜利的路,磨得不硌脚的鞋就是好鞋。
我们很开放和谦虚,我觉得和柳总(柳传志)为人和企业文化有关,我们从来没有那种傲慢和固执或者是特别自我,我们乐意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时候你听到不好的声音也会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但听总比不听好,有启发、有帮助总比没有好。
辛巴: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过程,可能再过去五年或十年,我们产出更好的果子做到更好的收益,那时就不一样了。我接触农业群体也比较多,也有很多感触和思考,有一批人他们骨子里还是很固执或很保守,一方面他们想接触新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对这些新东西不信任或有抵触,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他们总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在看待市场的变化。
绍鹏:有的,我也在跟他们打交道,我觉得我们双方都需要调整一下,我们跨界而来并不认为人家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一文不值,但我们觉得他们那一套不是最终模式,而是需要一些改变,他们总觉得你是怪物而抗拒改变,这样是不对的。
另外,我们确实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别人的沟沟坎坎,直接干自己认为对的事未必是正确的,别人吃过的苦、摔过的跤对我们同样有借鉴意义,也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公司内部有个社交工作平台,有些东西你会觉得挺有意思,比如我们强调要用农民的语言说话,要讲让农民听得懂的大白话,少用IT语言或专业术语,遇到问题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委婉、巧妙的沟通,这样才接地气。
再比如,我们公司内部习惯用PPT,可他们用十个小时还没有我们半个小时写的好,所以我们在公司强调多用Excel少用PPT,这样就给大家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这些东西今天看来是很重要的。
辛巴:一方面需要互相融合,一方面需要跨界来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
绍鹏:对,只有跨界融合农业才会有希望。
植入农基因,全产业布局,笃定数十年
辛巴:咱们品牌建设方面,现今从猕猴桃到蓝莓,这两个品类已让我们满负荷运转,今后是否会有第三个品类的拓展计划?
绍鹏:从我们的国际布局来说,我们在水果品类上早已经布局了,像车厘子等我们会一步步的去做,推进当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
在国外的话,上下游分工很明晰也很专业,比如新西兰的包装出口商和营销都是分开的,我觉得我们有一天也会走到那样专业分工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在为今后的市场拓展筹备经验和人才,比如我们国外的蓝莓园子,我们也是在了解它的规律并储备人才,到在中国做的时候就会有用武之地。其他行业如茶叶我们已开始尝试,也是为了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律,这个属于半加工产品,还有葡萄酒属于深加工产品,我们也是为了摸清它的规律,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很好的品牌,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为未来做准备,要对初级产品、半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有规律地掌握,然后再看在哪个地方更大的去突破。
辛巴:我们现在很多产品都是用佳沃这个牌子,把很多东西放在一个品牌下合适吗?水果还好,比如说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