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厦门:30万斤芦柑滞销 产业链危机凸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海峡导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0票  浏览12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2月29日 14:45
  同安内田 一个村庄的柑桔之殇该村30万斤芦柑滞销,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产业链危机”凸显

  (海峡导报记者 景洪 吴语/文 通讯员 何东方/图)同安莲花镇内田村芦柑出现了罕见的滞销!

  往年主动上门的商贩们今年几乎没有露面,滞销消息经媒体披露后,村里接到了许多电话,但上门买果的大多数不是传统的商贩,而是终端的消费者。

  被动销售果品经不起市场的折腾,农业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市场化议题被引爆。

样本1

丰年滞销 一个五旬果农的账本

  条石砌起的平房四壁堆满了一箱箱已经套袋保鲜的芦柑。林清火今年已经55岁了,是内田村的果农,和老伴一起经营着山里的那片种植芦柑的果林。

  每年产量上万斤的芦柑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前几年,内田村90%以上村民都种植芦柑。据林清火估计,如今虽有所缩减,像他这样的果农,现在这个村里还有五六十户。芦柑依然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今年估算村里芦柑产量将达30万斤。

  林清火说,直径七厘米以上的芦柑算是比较好的,往年可以卖到1.6元/斤;普通的也可卖到一块多钱一斤,其他次品便宜些,几毛钱一斤。每年农历十至十二月,是村里采摘鲜果的季节,因为过了这个时节,鲜果就会因为下雨降霜而坏掉。

  往年采鲜果的季节,外地的和村里的商贩们会上家家户户去收购芦柑,然后运到同安区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水果摊上去分销,不愁销路,他们家一年收入五六千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林清火今年收成不错,也有一万多斤,如今除了保鲜保存的果品之外,果树上还有许多鲜果没摘;更让他郁闷的是,往年的这个时候,村里的芦柑已售出2/3左右;可今年直到前几天,商贩们一点动静都没有,他的芦柑也一斤都没卖出去。

  和村里其他果农一样,林清火的这些芦柑也是种了十几年了,除了大量的人工投入之外,一年还施了四次肥,每次三包,每包两百多元,总共花了3000余元。

  林清火很是担忧,要是今年芦柑卖不出去,他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要赔本。

  林琴也是村里的果农之一,她家今年产有数万斤芦柑,芦柑滞销让她忧心,两个孩子在外念大学,生活费都等着家里卖果支付。

  滞销的信息经媒体披露后,有许多消费者找上门来购买芦柑,也有少数商贩前来少量收购,林琴和丈夫赶紧上山采摘,能销多少算多少。

  记者看到,林琴卖给商贩的价格,最好的卖1元/斤;普通的6毛/斤;那些小个的次品论箱卖,每箱45斤只算6块,换句话说一斤只要一毛多钱。

样本2

销售链条 蛆虫击毁的脆弱营销网络

  商贩们按兵不动,急坏了果农。商贩反馈回来的消息:今年四川广元柑桔长蛆虫的谣传影响芦柑销售。

  林先生是村委委员,也曾做过该村芦柑销售的中间商(果贩),当年他把芦柑运出内田,卖到漳州、泉州等地,最远卖到汕头。

  在他看来,经区市两级媒体披露,内田芦柑的滞销现象已有所缓解,但危机并没有解除,真正的危机是产业链危机,即农民只管种植没有市场意识。

  林承认,蛆虫事件是罪魁祸首。他也是接到终端零售商柑桔不好销价格上不去的信息后,觉得风险太大今年才没有去收购的。

  前几年,林是采用包片的方式收购果农的芦柑的。即把果农的整片山林包下来,大果小果,上等果一般果打包一起定一个价格,雇人采摘当场过秤,然后用整车运走,送到终端零售市场上。那样果农风险小,果贩风险大,在定好的采摘期间若碰上下雨,很多果子就会烂掉,要果贩自己承担。他曾赚过也亏过,今年行情不好,不敢做。

  但是许多果农习惯了这种方式。芦柑滞销事件经披露后,包括自驾游游客在内的许多消费者找上门来要购买芦柑。但这些人只挑个头大的上等果,果农们又犹豫了,假如上等果都被挑走了,剩下的怎么办?他们更需要大小打包一起收走的中间商。

  记者还了解到有自称家乐福供货商的人上门收购个儿大的上等芦柑,价格压得很低,果农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等待观望。

  可如今可以采取保鲜技术的芦柑果农们基本上都采用了保鲜技术,这部分果品暂时无忧。但仍然挂在枝头的鲜果是最令果农头痛的,采摘下来吧,不好保存,堆在家里三天没被收走可能就会坏掉;不摘吧,一遇下雨也会挂在枝头上烂掉。虽然,周末有很多人前往购买,但因这些人的到来是不确定的,可果农们又没有冰柜等保鲜设备,不敢采太多放在家里;直接让消费者上山采摘吧,一是上山不方便,二是量少爬上爬下且购买人采摘不专业,得不偿失。

【延伸】

零散小农生产模式亟待变革

  在当地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果农对种植管理果树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对果品的市场营销除了等待人家上门收购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20多年前,村里就开始种植芦柑,果树“喝”的是山泉水,用的是农家肥,出产的芦柑甜分、水分充足,口感、品质不错,在同安及周边地区颇有市场。

  根据同安一村一品的规划,同安祥桥工商所已帮内田村芦柑注册了 “金光湖”商标,该商标现已由私人转为村委会共有,可以惠及所有村民。可在村里采访时,从外包装、宣传等方面记者感觉不到一丝品牌经营的气息。当地人给记者分析这是因为芦柑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没有品牌意识。比如生产带商标包装纸箱的厂家是私人的,本来今年芦柑价格就卖不高,再让他们去花钱买有商标标识的包装盒,村民很难接受。

  但同样经营果品的集美灌口农民陈水强、同安农民刘国全都实行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果品,就基本没有受到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蛆虫谣言的冲击,刘国全名优果品开发商公司注册资本就有上千万,总资产规模数千万。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果品的品牌经营和营销渠道的开拓维护管理。

  包括村委委员在内的一些农民已经意识到目前这种小农生产方式在应对市场变故的不利,对市场把握缺乏预见性。比如对果品的分类分价销售、如何应对零售客户、在滞销时深加工等措施,在没有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前,这些对于解决果农目前的困境可能流于口号,在果农们看来不如发动人们多买他们几箱芦柑来得实在。

  媒体呼吁大家购买,解决的只是一时困境;拯救内田村芦柑的长远之策,还在于零散小农生产模式变革。

  27日下午,记者离开内田村时,村里已经下起了小雨。或许果农们将为今年的不利环境和他们的犹豫付出代价。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