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广东果农在"家电下乡"前后的消费行为全观察
消费政策期许
“光是家电下乡还不够!”
下乡之路仍不平坦,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民的消费热情
村里的第一台电脑,出现在2009年秋。
“不是因为买不起,关键是一直没宽带装”,陈国浩说,虽然他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对信息的需求早已不再满足于报刊和电视。
宽带进村的效益是显著的。一个月不到,村里就陆续添了6台电脑,小山村从此连入大世界。
陈家的小辈们第一次在自家电脑用上了QQ。某次聊天,老大不禁感慨:挺简单的一个事,谁曾想一等就是这么多年。
其实,“宽带事件”不过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早已影响到了他们的消费热情。
此前的2002年,村道曾一直难以通行,“结果路一通,农民买车的积极性马上就有了!”古蓬村主任老梁说,目前仅云吉农民的私家车就已有近20辆。
更早的则是“看电视难”。陈国浩在“村长”任上已20余年,他说实际上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妥善解决,因为村民至今仍只能收看10余个频道,“跟城区的收费差不多,但能看到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除外,水和电也一度困扰当地的某些村庄。在省级中心镇——莫村镇(与永丰相邻)常年负责送货上门并安装的李师傅摇着头说,当地有些农户买了洗衣机回家,却只能提水清洗,实在不方便。
莫村圩镇是当地农民选购家电的重要去处。2009年,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他明显感觉到出货量在增多,“夏天买冰箱,秋冬买洗衣机,起码多四成以上”
然而,企业真正的下乡之路仍不平坦。作为消费者的陈国浩切身体会是,镇上不仅下乡品牌少,而且每一品类的型号也少,“农民的选择非常有限”。
有条件的农民多选择去县城或市区购买。毕竟,关于品质的标准始终源于城市。
这被业内称作“仰城效应”,即农村消费者通常把城市(尤其是县城)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并动模仿城市消费。
“这很正常啊。如果农村买的到,还好说。如果买不到,就非得进城去了,没办法。”从房子装修到家电选购,遵循此道的陈家老大对此深有感触。
消费行为回归
“花钱还是要理性一点”
蹒跚起步的农村医保和社保,让农民对提前消费有所保留,投资或储蓄仍占最大比例
企业纷纷下乡,农民坐享更多便利。金融危机之下,随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到农村去”更已成为新的商业最强音。
年轻一代的消费欲望首先被充分勾起。不过对于当下时兴的提前消费,陈国浩一家还是觉得难以想象。
2010年初,陈家的近7000棵果树迎来大丰收。如果按200元/棵的毛利计,他们一家已迈入了“百万元户”的级别。
“不赌钱,不炒股,不玩**。除了买一点保险,有钱主要还是存银行。”陈国浩说,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坚持一个原则:“没钱决不先花,有钱也决不多花”。
他说,农民的收入来源都很有限,象德庆的果农就都是靠种果为生,不仅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而风险也不小,“如果像2008年那样来场冰灾的话,全部玩完。”
在他看来,多数农民一没社保,二没医保,“不存点钱,万一有个小病小灾,可就难办了。”对于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正在试点的养老保险等,“有些小帮助,但解决不了大问题”。
所以,“花钱还是要理性一点。”他对自己作此要求。
□本版统筹:樊文泽 执行:本报记者邵铭
“光是家电下乡还不够!”
下乡之路仍不平坦,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民的消费热情
村里的第一台电脑,出现在2009年秋。
“不是因为买不起,关键是一直没宽带装”,陈国浩说,虽然他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对信息的需求早已不再满足于报刊和电视。
宽带进村的效益是显著的。一个月不到,村里就陆续添了6台电脑,小山村从此连入大世界。
陈家的小辈们第一次在自家电脑用上了QQ。某次聊天,老大不禁感慨:挺简单的一个事,谁曾想一等就是这么多年。
其实,“宽带事件”不过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早已影响到了他们的消费热情。
此前的2002年,村道曾一直难以通行,“结果路一通,农民买车的积极性马上就有了!”古蓬村主任老梁说,目前仅云吉农民的私家车就已有近20辆。
更早的则是“看电视难”。陈国浩在“村长”任上已20余年,他说实际上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妥善解决,因为村民至今仍只能收看10余个频道,“跟城区的收费差不多,但能看到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除外,水和电也一度困扰当地的某些村庄。在省级中心镇——莫村镇(与永丰相邻)常年负责送货上门并安装的李师傅摇着头说,当地有些农户买了洗衣机回家,却只能提水清洗,实在不方便。
莫村圩镇是当地农民选购家电的重要去处。2009年,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他明显感觉到出货量在增多,“夏天买冰箱,秋冬买洗衣机,起码多四成以上”
然而,企业真正的下乡之路仍不平坦。作为消费者的陈国浩切身体会是,镇上不仅下乡品牌少,而且每一品类的型号也少,“农民的选择非常有限”。
有条件的农民多选择去县城或市区购买。毕竟,关于品质的标准始终源于城市。
这被业内称作“仰城效应”,即农村消费者通常把城市(尤其是县城)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并动模仿城市消费。
“这很正常啊。如果农村买的到,还好说。如果买不到,就非得进城去了,没办法。”从房子装修到家电选购,遵循此道的陈家老大对此深有感触。
消费行为回归
“花钱还是要理性一点”
蹒跚起步的农村医保和社保,让农民对提前消费有所保留,投资或储蓄仍占最大比例
企业纷纷下乡,农民坐享更多便利。金融危机之下,随着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到农村去”更已成为新的商业最强音。
年轻一代的消费欲望首先被充分勾起。不过对于当下时兴的提前消费,陈国浩一家还是觉得难以想象。
2010年初,陈家的近7000棵果树迎来大丰收。如果按200元/棵的毛利计,他们一家已迈入了“百万元户”的级别。
“不赌钱,不炒股,不玩**。除了买一点保险,有钱主要还是存银行。”陈国浩说,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坚持一个原则:“没钱决不先花,有钱也决不多花”。
他说,农民的收入来源都很有限,象德庆的果农就都是靠种果为生,不仅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而风险也不小,“如果像2008年那样来场冰灾的话,全部玩完。”
在他看来,多数农民一没社保,二没医保,“不存点钱,万一有个小病小灾,可就难办了。”对于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正在试点的养老保险等,“有些小帮助,但解决不了大问题”。
所以,“花钱还是要理性一点。”他对自己作此要求。
□本版统筹:樊文泽 执行:本报记者邵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