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最早规模化水果基地倒下
为害6年的虫害让白溪村民一筹莫展。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晓芬
“就是它,吞掉了整条村3000多亩三华李。”10月15日,紫金县紫城镇白溪村,顺着村民张天良指向望去,与李树皮颜色极其相似的李蟓甲,毫不留情地啃噬着仅有几片绿叶的枝条。触目所及之处,有的果园已销声匿迹,有的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孰知,这里曾是紫金1980年代唯一的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曾经硕果累累,鸟语花香。
这种虫,太牛了!紫金农业部门花了6年时间都没有攻克下来,如今仍在侵蚀其他产区农户规模化种植获得的收益。
白溪三华李曾经风光
白溪村距紫金县城约25公里,村庄位于150米宽的峡谷中,广东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溪水库正坐落于此。
“水库改变了这里的种植结构。”白溪村第六小组组长陈添介绍,之前村里一直以种水稻为主,但1976-1980年政府兴建白溪水库,大部分稻田被淹。
现为紫金县农业局农艺师的刘玉高1980-1988年在白溪村蹲点指导生产。他告诉记者,由于三华李18个月就可以投产,特别受到村民青睐。1985年达到种植高峰,面积有2000亩左右。
“白溪是紫金当时唯一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刘玉高回忆,村民靠房前屋后的山地种李人均收入已达750元(1989年紫城镇农村人均收入690元)。陈添家种植的700棵三华李,价格好时一年有近万元收入。
所谓“规模化种植基地”,其实就是各家各户的果树种植面积聚拢起来统计。陈添回忆说,家家户户至少有二三百棵李树,多的有800多棵。起初,刘玉高指导引种,日后则全凭农户自己的经验管理,“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指导,各显神通,把果种好就行”。
1988年刘玉高离开白溪,此后作为规模化种植基地的白溪再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白溪村又一个发展高峰期是在1995-1996年,因为有扶贫款补助种苗,只要不属于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山地都被开发出来,种植面积发展至3000多亩。10月15日,村民指给记者看的很多山头,几乎达到90°的坡度都种上了果树。果园分布零散,看不出规划的痕迹。
虫害并非罪魁祸首
“种的多了,价格就不好了。”陈添告诉记者,1997年之前至少有0.5元/斤左右,之后有时最低跌到8分/斤。然而,在白溪村民看来,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虫害,即使价低,他们仍会继续管理,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陈添、张天良等村民都不能准确讲出虫害究竟起于何时,更不知道从何而来。但他们清晰地记得:虫来了,无药可治,一年能毁掉一整片果园。即使重新种植,种苗长到1米多高就会枯死。五六年下来,整个白溪村几乎找不到健康的李树。
刘玉高介绍,这种新害虫——李蟓甲,2003年5月在白溪、龙窝同时发现,特征为成虫咬食树皮(主要枝条上)、幼虫蛀食韧皮部。
李蟓甲从何而来?“不知道,种苗应该没有问题,当年从从化引进后,都是自繁自育,而且虫害是种了几年后才发生。”刘玉高告诉记者。有的村民说山林遭一场大火后,就有了这种虫,但是否“李蟓甲原本就存在,只是后来从别的寄主上转移到三华李上为害”,以上说法均无从考证。
“几年来一直在观察试验,采用乐斯本、辛硫磷丁等喷施,呋喃丹沟施,敌敌畏+氧化乐果涂树干,防治效果都不明显。”
“最后告诉村民最好的办法是砍树,然后烧掉。”但刘玉高发现,村民并没有照此做,有的村民认为技术员危言耸听,有的认为既然自己果园都毁了,大家干嘛不有难同当,而政府也无法采取强制措施。对此,紫金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廖继业有不同的看法,“上世纪90年代盲目扩种,导致前些年果价骤降,村民当时已无心砍树或施药控制。树势差是虫害大面积暴发的主要原因。”
虫害暴发至今,6年过去了,直到白溪三华李产业基本全军覆没,村民也没有等来政府的补救措施或复产扶持。
高收益须防高风险
紫金县农业局植保站提供给记者最新的一份《李蟓甲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总结》报告,落款日期为2005年9月27日。这份报告写明,“由于缺乏对李蟓甲的发生规律、防治时期的深入研究,至目前仍未摸索出有效的防治方案。”
4年来,相关防治试验几无进展,甚至已经停滞。虽然李蟓甲目前只在山区发现,产区与产区之间传染并不容易。但它在食光一个产区后,是否会迁飞到其他非疫区,从而为害整个紫金,谁也说不清。而且,关于目前李蟓甲蔓延为害面积有多大,紫金县农业局也无法给出准确的数据。
针对6年没有找出防治方法的问题。廖继业解释道,虽然曾请教华南农业大学、河源市农技人员,但李蟓甲是一种教科书里都没有的新害虫,而紫金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财政吃紧,没有足够的资金立项研究。据悉,目前植保站有4位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并不差,但由于进行病虫害研究的一些实验设备只有省级科研院校才具备,他们无法独立完成试验。
“几年来,县政府和省农业厅拨了几万元来攻克李蟓甲,但杯水车薪。”刘玉高说,专家接待费、指导费和果园观察实验费等,处处都需要钱,现在只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支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深入研究。
记者调查了解到,李蟓甲目前已毁灭白溪3000多亩三华李,村民没了收入,纷纷外出打工,2748人的村庄,剩下不到一半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虽然村民听说明年县农业局要在白溪村扶持发展茶叶,但大家并没有积极性,“谁敢保证茶产业能健康发展?”
白溪村仅仅是农产业规模化发展后,遭遇灾害性风险的冰山一角。号称“柑桔癌症”的黄龙病在1993年扼杀了风靡广东10年的廉江红橙后,目前正威胁着沙糖桔产业;疯狂扩种已导致荔枝产业低迷10年……
对此,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孙良媛认为,与独立的非产业化经营相比,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能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但存在更多、更大的潜在风险。这是由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的组织制度安排、契约关系、要素规模、技术水平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等特点决定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技术风险和契约风险等。
“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在扩大规模之前,如何建立一套风险防控机制,这确实是个问题。”河源市农业局水果办主任利船友举例,目前河源市正在倾力完成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前两年都补贴种植方面,第三年将把资金重点投放在流通。“虽然有所重视,但远远不够,只考虑到了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