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名产怀远石榴年年卖难的背后:地方政府不愿帮扶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36票  浏览14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0月19日 14:55

安徽名产怀远石榴年年卖难的背后

  新华网合肥10月19日电(记者葛如江、杨玉华) 全国著名石榴产地安徽省怀远县今年迎来了石榴大丰收,但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找不到销路,大量的石榴烂在了果园里。记者调查发现,石榴卖难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愿俯下身子为农民产销排忧解难,所谓“名牌”无法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牌”。
  
  本地名产卖不动外地石榴却旺销
  
  怀远县是全国六大石榴产区之一,该县石榴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共有石榴种植面积2万余亩,约100万株,每年10月上中旬集中上市,年平均总产量约2000万公斤。寒露前后正是石榴上市之时,据了解,今年怀远县的石榴喜获丰收,产量要比往年高出近两成。
  
  记者在下洪村的石榴园里,碰到正在摘石榴的陈新云夫妇。他们表示,今年石榴收成不错,但来收石榴的人却很少。因为找不到销路,大量的石榴烂在了果园里。
  
  涂山下洪村石榴种植协会会长陈玉林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石榴过了成熟期仍高挂枝头,时间一长便爆裂腐烂,榴农只好将其倒掉。
  
  有意思的事,本地石榴难觅市场烂在地里,可外地石榴却在怀远畅销。在怀远县城的石榴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几乎每个商户的摊拉上都有外地石榴出售,而且包装讲究。
  
  石榴销售大户陶洪随手拿起摊位上摆放的一个表皮红艳却皮锈斑斑的石榴说,“你看这是怀远的石榴,虽然口感很好,但品相难看。自己吃可以,要是送人就不行了。”“但外地石榴(主要是云南四川),表皮光滑干净,个头又大,籽粒像玉石一般晶莹剔透,口感也不差,许多消费都愿意买。再加上本地石榴上市普遍比外地石榴晚,因此外地石榴每年在销售中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
  
  怀远县农委园艺站站长娄志介绍,怀远目前的石榴树绝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年树龄甚至上百年树龄的老树,品种退化,多年来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改良。目前,优质品种不到20%,其中最优良的白花玉石籽仅占1%。
  
  落实支农项目少有作为,好石榴也难逃“恶果”
  
  据了解,早在2005年,怀远县就以石榴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之名,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专项支持,当时这一项目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几个科技富民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的150万元的项目资金。
  
  但项目实施近六年,农民们集中反映的石榴优质品种研发、优质覆盖率、销路等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怀远县科技局副局长崔海波说,目前新品种的繁育主要在示范园里。怀远县科技局石榴研究所刘长华所长说,更新优质品种要三四年甚至四五年才能挂果,这期间每年就少收入好几千元,老百姓不愿意干,推广难度大。
  
  事实上,新品种改良不是农民不愿意干,而是不知道怎么干。个别农民自己摸索繁育新品种,就取得了成果。石榴种植大户李家政近年来靠着自身努力,已经把自己500多株石榴树的品种更新了一大半。今年仅100多株白花玉石籽石榴,就为他带来了6万余元的收入,是普通石榴收入的10倍。
  
  李家政说,由于从新苗到挂果要两三年的时间,为此,他每年要损失五六千元。那时也找过政府想申请点贷款或者其他资金支持,但都落了空。为了学习技术,他还到合肥请教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并四处借钱,最终还是凭着自身努力硬是咬着牙坚持了过来。
  
  “我们这样的大户可以咬咬牙坚持过来,可对众多普通果农来说,如果没有政府切实的帮扶,光靠农民自觉自愿更换新品种,却难的多了。”李家政说。
  
  “名牌”难成“民牌”令人深思
  
  相关专家指出,怀远县出现的石榴卖难背后,反映了一些地方“名牌”难以成为推动百姓致富发展的“民牌”。
  
  怀远县石榴产业化项目的首席顾问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朱立武,长期参与怀远县石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朱立武说,怀远石榴名气大,但对县里来说,只涉及两个乡镇,2万多亩,是很小的产业。很多官员热衷招大商、大招商,这样GDP有了,财政收入也有了,当然不愿意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陈玉林等果农表示,对于那些知识和能力有限的果农而言,最迫切的还是需要政府带领着向前走。如果政府能将这些国家扶持资金更合理的规划使用,石榴年年难卖,“榴贱伤农”的局面也将有望扭转。
  
  (葛如江 杨玉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