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破解“三农”问题的钥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学习时报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0票  浏览9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20日 16:24

  30年前,一场“大包干”的变革悄然兴起,农村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

  风云激荡的30年,农村改革在变革中沉思,在沉思中变革。

  30年后的新起点,农村改革之路延伸何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状何以改观?

  所幸的是,“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成为共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推波助澜,将农村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意味着创新,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上任之初就在全省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

  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面对 “怎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州”的命题,提出应抓住“富民优先,民生为重”一个根本,充分体现“发展协调性、社会公平性和公共产品的共享性”。

  “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要让农民得实惠。”从化市委书记欧阳知则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围绕‘三农’工作实际,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一条从化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本着这一原则,从化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领全市三农工作,力推“三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各项权益;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全力破解“三农”难题。

  先行一步,是广东省的时代特征,也是30年改革形成的广东精神。被誉为广州市后花园的从化市,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等方面也先行一步,进行了诸多可贵的探索,从化农民也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今年上半年从化农民收入增幅12.89%。

  曾因温泉蜚声海外的从化市还因荔枝名扬天下,著名作家杨朔曾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蜜》。从化地处广州市郊,一条发源于从化桂峰山的流溪河流经广州汇入珠江。流溪河为广州市70%的人口提供了水源,然而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及水源保护地,其生态环境提高了工业企业进驻的门槛。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博弈中,从化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放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2006年10月,当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到增城和从化调研时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全符合广东实际。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化市委、市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力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从化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促增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长期以来,收入增长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学难一直是困扰农民的几大问题,而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改变村容村貌。农村面貌改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化市委书记欧阳知说,从化市农业人口有40多万,不讲农村发展、不讲农民增收,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会是一句空话。

  从化市市长梁建清也一再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从化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据了解,自土地经营权承包政策实施以来,从化市农村土地基本上是分散经营,而且绝大多数耕地种植荔枝、龙眼果树,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结构简单,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加上天气技术等各种原因,造成荔枝等农产品经济效益较低,农民增收幅度较小、步伐较慢。

  因此,从化市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并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精神,以发展“农家乐”为载体,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由经济社集体经济管理小组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中创建开发,打造成原生态蔬菜园,发展乡村风情游,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农业产业化增加生产性收入发展效益农业,必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从化市农业局涂副局长告诉笔者,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就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上世纪末,从化市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水果(荔枝)和蔬菜业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一大主要来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化市抢抓机遇将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从2001年开始,从化市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了从化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

  目前,从化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国家级1家,省级5家,广州13家,本地34家。从化市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为农民生产的番薯干、大米、蔬菜、荔枝干、青梅、三华李等农产品找到了“婆家”。而落实“千龙带千村”、“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标准化+订单”的经营模式,全市有21家农业龙头企业,确定了帮扶村,并与相应的村鉴定结对帮扶协议书,确定具体的帮扶措施、方案,更好地发挥了龙头企业带村富民的作用。而今,包括已建成的示范区,从化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数量达到10个。标准化农业不仅提高了果蔬的质量,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使农民的利润率比按标准化种植以前提高了15%。

  如今,从化由政府命名挂牌,帮助农民注册商标。“流溪香雪”“水汀桂味”等品牌闻名遐迩。经过包装宣传,注册商标的农产品脱胎换骨,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同时提高了农民的品牌意识。 农业的品牌效益让从化农民尝到了甜头。涌现出一批以品牌为基础的“一村一品”专业村。

  农业只有通过创牌,才能增加附加值。欧阳知认为,通过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生产可以全面推动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从而促进地方特色产品优势和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实现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销售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从化毗邻广州市,是典型的城郊县。以前从化农业功能单一,主要定位为市民提供农产品。如今,从化市解放思想转为发展“都市型农业”。

  欧阳知认为:实现农民增收,是从化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仅靠种养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两种途径是不够的。要加快农民的增收,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以发展“农家乐”为突破口,让农民在家门口“收钱”。

  为充分发挥从化市农村的资源优势,从化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已建300多个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特色,共建“百里农家乐旅游圈”,使从化农家乐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提起多样化农家乐,欧阳知书记如数家珍:农耕型、运动型、生态型、怀旧型、口福型、休闲型……田心社“农家乐”是从化农家乐的示范典型。从化市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田园文化为特色、以“都市人的生态菜园”为亮点的乡村风情游基地。

  田心经济社位于从化市城郊街光辉村,与宝趣玫瑰世界、大丘园火龙果、万亩鲜切花基地等农业旅游景点相邻,距离中心城区约10公里。从化市积极引导村民与社经济合作组织签订转租合同,让农户以每亩每年2500元的价格将土地租给经济社经营。经济社在从化市田心社“农家乐”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建设原生态菜园和发展乡村风情游的要求,抓好土地的集约承租、闲置屋舍承包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市场策划营销和制订实施相关管理制度等工作。据悉,田心社土地认租工作已正式启动,市场反响热烈。

  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一方面通过出租土地,获得了土地经济效益。同时,经济社按照“责任到人、面积计酬、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原则,在本社招聘菜园地的“代耕员”,与其签订代耕合同,为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从化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建红感慨地说: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从化地方风情和特色的“农家乐”,既是一条让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增加收入的富民之路,也是一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通过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大量滞留和闲置,是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不高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减少农业劳动者,增加农产品消费者,扩大农产品的总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据介绍,近年来,为了落实“转移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从化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通过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目前,从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累计已有3.48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

  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据从化劳动局办公室李主任介绍,60%拿到培训证书的农民找到工作,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大提高。

  多渠道转移农民,多形式减少农民,千方百计富裕农民,从化走出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从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的稳定。

  有比较才有鉴别。1985年从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31元;至2007年,从化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683元。而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幅12.89%,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去年,从化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6,今年1―9月缩小为2.3,而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广东省为3.13。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的,不是虚的。”欧阳知书记为此感到欣慰,而且信心十足,“今后,从化更要下大力气促进农民增收,将比值进一步缩小”。

  保权益 力争城乡资源服务均等从化市实践证明:坚持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从化市委、市政府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五通”(即通路、通广播电视、通有线电话、通电、通自来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1999年8月开始,从化市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大力推进行政村通水泥公路工作。经过28个月的艰苦奋战,到2001年底,从化市完成行政村579公里的水泥公路硬底化改造,部分自然村也铺设了水泥路。在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中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2002年,从化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做出了加快自然村村道建设的决定。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从化市自然村村道建设取得重大胜利,为农民今后谋求更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针对农村“饮水难”问题,从化市积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投入13385万元,铺设各种水管441.8公里。至2003年底,从化农村全部实现行政村通自来水。2007年,从化新增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4万人,至此95%的农村人口因此受益。

  此外,从化市通广播电视、通有线电话、通电等工作也有条不紊进行。至2003年底,从化市就已全面完成了223个行政村“五通”工作任务,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环境是一个地方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同时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从化市启动“创建生态文明村”和“城乡清洁”工程。

  从2005年12月开始,从化市启动了创建30条生态文明村试点工作。至今全市共创建300多个村农户4万多户,人口17万多人。

  2007年1月11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德安率考评验收组到从化市,对钱岗村、溪头村两个文明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9月,从化市又正式启动“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健全镇、村环卫队伍,落实城乡清扫保洁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各镇建设垃圾压缩站,并在各村设立符合卫生要求的垃圾收集点,全市所有镇、村逐步创建成为卫生镇、村。

  清洁工程带来城乡新面貌。“以前出门就是垃圾堆、杂草,村前村后垃圾淤泥成堆,如今都清理掉了,村里道路整洁通畅,家家户户庭院干净,村容村貌快赶上城里了!”太平镇元洲岗村的冯伯告诉记者,这是从化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所带来的乡村新景象。

  随着村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也得到增强。

  保障农民民主权益有效实行村民自治1999年1月30日,从化市村委会直选的试点村良口镇良明村和龙谭镇官庄村的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村官”。当日选举活动两村共有3540名选民投入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村委主任及村委会其他成员。

  2002年 223个行政村顺利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 2005年 218个村40个社区全面换届。

  2008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呈“三高一降”即交叉任职比例高、干部连选连任比例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高、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的可喜现象。

  从化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城乡基层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极力解决征地矛盾。

  农村征地拆迁引发的利益纠纷和征地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遗留问题成为近年来引发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阳知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树立一个理念——与农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

  在征地问题上,从化市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一方面,依法征地,提高补偿款。另一方面,落实留用地政策,保障农民有长远收益。此外,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进行利益**。如在征地的同时,为农民购买养老金,征地产生的效益与农民共享,使农民的利益得到长远保障。如将留用地上所建项目产生的物权通过财政拨款支付给村民。

  “关键是思想要解放。”欧阳知书记要求各部门,“一定要换位思考,切切实实考虑农民的利益”。

  近年来,从化市将理念变成决策,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因征地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真正让农民得实惠从化市在政策上向教育倾斜,使农村孩子上学得到实惠。几年来,从化市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建设。2005年,从化农村相继开展了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即“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改造”、“50班额”、“新装备”、“强师兴教”和普通高中“扩容促优”。随着“五项工程”的深入实施,从化市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农村学生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2007年,从化市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市”验收,百分百的镇都是省教育强镇。教育资源和学校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农村卫生站是从化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从化市40多万人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从化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卫生站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使广大农民也像城里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方便、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9.3%。

  提素质 增强新型农民竞争力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所谓农民素质,是指一个劳动者能完成某种工作和履行某项职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农民素质,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与身体状况。有资料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关系。要改善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

  欧阳知书记认为:“三农问题”是从化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还要下力搞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让农民能够自己创业,或者能够到城里就业。只有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于是,从化市委出台了农民大培训计划方案。

  2004年,从化市开始实施“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全市各镇(街)共建立了8个劳动服务保障中心。

  2005年,从化市设立了260个村(居)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

  2006年,广州市拨出130万元再就业资金为从化260个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完善硬件建设,现在各村(居)工作站硬件设施已全部完善到位,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已步入正轨,并进一步得到完善。

  2007年,从化市参加就业培训人员共9500多人,大大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从化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为其提供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服务。

  有数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从化市每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万人。2004年至2007年8月,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3415人。

  此外,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适应企业需求,从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一些企业急需工种培训,以缓解招工难问题,同时还扩大了补贴范围和对象,让更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得一技之长。

  据悉,根据广州市有关规定开展农村劳动力、跨省外来工劳动者职业培训工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可享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费补贴。2006至2007年度,每转移一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从化市还给予镇(街)、村各10元的奖励。

  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是从化市的一大创新之举,通过学习,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农村种养专业户纷纷涌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